重生之蒙古铁骑小说

1、蒙古铁骑真的打到欧洲了吗?

蒙古骑兵是中世纪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令人生畏的骑兵部队。作为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把一个连年战争不断的部落民族组建了一个战而不胜的军事部队。不仅对外扩张领土,而且征服了亚欧大陆。


而且蒙古骑兵武器装备属于蒙古马、铠甲、反曲弓、弯刀。这支骑兵部队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不仅有强大的战斗力还有组织纪律,而且具备机动性能灵活,武器装备较为出色。
除了欧洲,亚洲大金帝国也被成吉思汗打的国破家亡。可以说这支蒙古大军是13世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


一些中亚,西亚国家根本抵抗不了强大的蒙古军队。蒙古第一次西征仅以两万部队在迦勒迦河智障钟就一举歼灭了八万俄罗斯钦察联军。第二次蒙古西征部队达到了十五万人,15万大军一路横推,在赛约河战役和列格尼卡战役把欧洲精锐部队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并且先锋部队已经进入了圣神罗马帝国境内,可以说当时欧洲没有哪支部队可以阻止蒙古铁骑。怕不是因为当时蒙古可汗去世,蒙古大军会踏平欧洲!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蒙古草原崛起后,蒙古铁骑开始东征西讨。大虾了人类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帝国。并且多次发动的西征让这支蒙古铁骑打到欧洲,都打到了德国(德国多瑙河)也打到了非洲的埃及,占领的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到波兰,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亚。大约总面积达到3000万平方公里左右。

按照武力来说,蒙古铁骑确实征服了欧洲。而且蒙古铁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骑兵的机动性。打下一个地方不扎营安寨,屠城次数也多,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都处于分裂状态;这也是蒙古铁骑能打到欧洲的原因之一!没有一个任何一个政权可以用武力统治一切,所以光靠武力统治也维持不久。不得不说最后蒙古也分得四分五裂。

2、二战时期的骑兵营问题(小说)

恐怕需要纠正一下你的说法

实际上,在坦克没有出现之前,战场上的快速机动力量依然依靠畜力的,也就是马和骡子之类的。

所以如果是穿越到清末,组建骑兵团非常必要。

在清末,也就是19世纪末期,军队中使用的步枪全部都是手动步枪,从前装步枪到后拉拴动式步枪都有,但是最快的射速也只能达到每分钟八发而已。

试想,100人的骑兵队,即使仅使用马刀,朝没有堑壕保护的100名装备旋转后拉拴动式步枪的步兵的状况,就算是最为训练有素的德国陆军,也照样玩完。
步兵们最多发出两轮射击,运气最好也就能消灭半数骑兵(骑兵快速前突的时候是非常难以击毙的,不要指望普通步兵会有狙击手的准头和动态视觉),然后身上没有任何装甲的步兵对上冲到面前的骑兵队,想逃命都难。

顺带一提,在那个时候,甚至到二战前期,很多陆军指挥官都是那种怀旧型的,他们崇尚三排或者更多的步兵排成方阵,在军乐队的鼓点下作战的线性战术。显然,这种战术在哪怕冷兵器骑兵冲锋突击下和自杀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所以,至少在清朝末期那段日子里,骑兵在战场上还是有坦克的作用的,这也就铸就了沙俄哥萨克骑兵团的威名。

至于堑壕,这玩意是在一战中后期才开始广泛应用,更不用说价格昂贵又笨重无比的马克沁重机枪了,这个玩意同样是在一战中后期堑壕战大行其道的时候才被广泛应用的。

可以说,在堑壕战法和高速连发枪械被广泛运用之前,骑兵依然是战场上最重要的突击力量。

到了二战时期,情况就发生变化了,那时的骑兵在英美德法等国基本成为了仪仗队的存在,这些国家的军队实现了初步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大量运用了汽车,装甲车,坦克和无线电,骑兵营的保留基本成为了侦查巡逻和辅助通信的部门。

但在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骑兵依然是战场上不可缺少的战斗力。

就抗日战争而言,即便日本人拥有坦克(窃以为日本的小豆坦克实在给坦克两个字丢人)和轻重机枪,但任然组建了数量庞大的骑兵团作为战场上的补充突击力量。这是因为日本缺乏足够的燃油补给,如追击,奔袭等状况难以依靠坦克等车辆完成,而中国方面缺乏足够的轻重机枪,更没有半自动步枪或者自动步枪,所以骑兵的作战方式依然凑效,在这种状况下,日本人自然不会放弃相对‘物美价廉’的骑兵了。

相对的,中国方面虽然可以挖掘堑壕,但依然缺乏足够的轻重机枪对日本的骑兵团造成大量杀伤,更不要说足够的野战炮什么的,所以面对日本人的骑兵,中国方面必须组建同样规模或者更大规模的骑兵团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所以说,在二战时期,骑兵团在中国之类的地区依然非常重要。

这就是在那些穿越小说里面,主人公都需要组建骑兵团的原因了。

最后,在实际战场上,除非敌人对冲锋中的骑兵进行饱和性炮击,不然在轻重机枪构成的火力网中,其实骑兵最后活命的几率要比步兵高得多。

那我就解释一下吧,在轻重机枪构成的火力网中,骑兵的移动速度比步兵要快得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也多,同样数量的条件下,在损失了一定量的数量下冲上敌人阵地的骑兵一定也比步兵要多吧?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轻重机枪的子弹初速相当的快,也就是说,它的子弹在击中第一个敌人的状况下,八成不会留在人得身体里,但是几乎一定会留在马的身体里(这个是因为人体和马体的质量差别,我物理不太好,没法很好的解释)。所以总是会发生这样的状况,一颗子弹造成两个甚至三个步兵伤亡的状况下,只有一两个骑兵伤亡。

至于你说的马匹受伤之后造成的减员,不是不可能发生,但是,在使用合格的战马的合格骑兵中很少出现那种被马蹄踩死,被倒地的马压死等状况。确实,这种状况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足够的训练来减少发生的可能性。

我前面提出的也只是一种假设,真正的战场上只要指挥官的脑袋没有给门板夹住,自然不会随便下那种对堑壕正面强行冲锋的命令的。

最后因为骑兵战斗单位比步兵大,目标大的问题。

我想您一定看过马术表演,那种蹬里藏身之类的技术在骑兵中只不过是小儿科而已。战马确实是他们的伙伴和战友,但在战场之上,战马也需要充当挡箭牌的作用。

还有就是,那个时代毕竟没有什么自动瞄准的机枪,全是人手动的,所以一来会有盲点,二来动态视觉也跟不上。所以在中长距离上对骑兵的杀伤力也是有限的。至于中弹的战马的问题,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马匹在快速奔跑了一段时间之后,它的痛觉几乎就会消失掉,这就是为什么马会跑死的原因,中弹之类的情况给它的疼痛刺激和主人用鞭子抽打它,用马刺踢它的效果是一样的,只会让战马更加努力地奔跑而已。

大概,就这些了吧?呵呵,反正呢,在近代混骑兵确实不是什么好出路啦,如果那些穿越过去的人能有足够的油,能炼好钢,能造高功率柴油机,那么完全是可以不组建骑兵的,不管是轮式装甲车,战场突击车,甚至坦克,在实际运用和战术选择上都会优于骑兵很多很多的。

只是,穿越者必然在中国,近代中国出现装甲车这种事,呵呵……

3、蒙古铁骑的蒙古铁骑战略战术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
蒙古人西征时,在发生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的时候,蒙古骑兵也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的攻击。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成五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这样形成了远远大与对手的宽大正面(从现代战术来讲,这种极易为对方冲击的宽大正面是极为不利的)。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与西方的轻骑兵可算无任何装甲的骑兵)。在此之外则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
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以极高的速度冲出,向西方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几次齐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但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则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蒙古军队在骑兵快速大纵深地前进时,遇敌坚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数部队监视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大部队仍继续高速前进,使后方的敌人根本无法作出战争准备。
另外,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结冰时发起战争。
战例: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因为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另外,因为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4、推荐一些写元朝蒙古军征战欧洲的书给我?

《蒙古帝国Ⅱ·拔都:征战欧洲》内容简介:公元1236年,“长子西征军”像狂飙一样横扫罗斯全境,席卷波兰、匈牙利,兵锋直指地中海沿岸国家……这支蒙古铁骑不过区区数万人,其统帅时年36岁。
也是这位蒙古统帅,和他的后人建立了统治欧洲近三百年的金帐汗国,此后,他慧眼独具,力排众议,将他的堂兄弟蒙哥推上了大汗宝座,并为日后他的另一位堂兄弟忽必烈建立大一统的元朝奠定了基础。
他,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
作者简介:包丽英,1968年生,蒙古族。
因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血脉相承,从小就痴迷于祖先的丰功伟绩。
就读于北京大学期间,即开始投入“蒙古帝国”的写作。
工作后更是多方收集历史资料,四处考察古代遗迹,力图用成吉思汗后裔的独特目光,重新审视祖先光耀千古的生命历程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
历经20载完成描写祖先成吉思汗、拔都和忽必烈的长篇历史小说《蒙古帝国》。
内容节选:《蒙古帝国Ⅱ·拔都:征战欧洲》第一章 蒙古高原的风暴壹1220年。
花剌子模忽毡城。
灭里,这个在花剌子模素有“铁王”之称的勇将,正抄着手注视着西坠的斜阳和彤云拖开的巨大阴影,一动不动。
他已经这个样子站了很久,蒙古军刚刚停止了连日来对忽毡城的攻打,而如今的忽毡城就像重症缠身的病人,只剩下无助的挣扎和随时可能停止的呼吸了。
灭里遣走了众将,就一直站在城头上凝望着西方。
天际处,云层间夹杂的亮橘色渐渐变化成一抹柔和的粉蓝,夕阳呈现着最后的华彩。
闪缎般的锡尔河泛着点点珠光,仿佛一双双悲悯的眼睛与夕阳在对接中融为一体。
这是锡尔河的黄昏,宁静,美丽,忧伤。
……目 录:《蒙古帝国Ⅱ·拔都:征战欧洲》长生天的颜色/代序第一章 蒙古高原的风暴第二章 在水一方第三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四章 伏尔加河之战第五章 巧计避祸殃第六章 人算·天算·胜算第七章 蛇、信第八章 罗斯烽火第九章 燃烧的多瑙河第十章 谁主沉浮第十一章 花自飘零水自流第十二章 雄视欧亚本书
作者其他作品:蒙古帝国Ⅲ·忽必烈:统一中国蒙古帝国Ⅰ·成吉思汗:开创帝国

5、蒙古铁骑纵横世界,为何衰落之后就再也没崛起了呢?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与蒙古这个民族有关系,当时这个民族在分裂之后已经被其他民族同化了,所以由于没有文明作为支撑自然也就存在的时间比较短。第1个原因就是民族的同化。蒙古人当时在征服世界之后,由于本身的蒙古人人数并不多,但是他们控制的土地却非常广阔。在14世纪末期,当时整个欧洲几乎都没有多少蒙古人。而在东亚和北亚的蒙古人,大多数都被汉族人同化了,所以也就丧失了整个蒙古人独有的文明特性。由于整个蒙古文明的丧失,自然而然也就让整个民族失去了最后的支撑。第2个原因就是蒙古军队的没落。当时整个蒙古军队的作战风格是十分彪悍的,并且那些蒙古将士大多数都是以骑兵为主。这些骑兵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的,可以说是在战场上无敌的一种状态。但是在14世纪以后,世界军队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当时人们开始用火器进行战争。也就让当时蒙古军队的一些军队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从而降低了整个军队的军事实力。由于当时蒙古军队并没有掌握先进的火器,自然而然也就逐渐落后于世界。第3个原因就是主体被阉割。要知道当时蒙古人的主体还是存在在东亚的。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当时蒙古人还是非常强悍的,并且随时都有崛起的可能,但是在清朝的时候那些蒙古人大部分都被阉割了。就是因为这些蒙古人被阉割,所以让这些蒙古人繁衍后代的能力大大下降,从而也就让蒙古人没有机会崛起。清朝统治者当时直接掐断了蒙古人崛起的机会。

6、重生之蒙古铁骑为什么不写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蒙古铁骑之所以当初不可一世,并非宋军、金军战斗力不强,主要还是宋朝廷和金朝廷政治的腐败和黑暗所致。比如南宋,襄阳保卫战、四川保卫战这样的战例足以证明宋军战斗力不弱,最起码自保不成问题,但是遇到贾似道这样的当政者,军队不败简直没天理了。

同样,蒙古铁骑的衰败首先是元朝廷的腐败,元顺帝整天忙着和喇嘛们去搞什么天魔舞、秘法了,哪顾得上军国大事,提拔上来的将领要么忙着捞钱,要么忙着内斗,根本顾不上去作战,军队自然没有战斗力。

看元史就知道,整个一部元史,尤其是忽必烈之后的元朝诸帝的历史,就是一部血腥内斗史,换皇帝比换衣服还快,几乎没有皇帝能善终的,蒙古贵族之间更是几天一小打,几年一大打。元末义军兴起时,义军在南方互相明争,元军在北方互相暗斗,等南方义军掐架完了,只剩最终的胜利者朱元璋脱颖而出了,北方的元军还没有掐完架,这样的蒙古铁骑怎么会有战斗力?!

7、蒙古铁骑的蒙古铁骑训练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对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时候。蒙古人放手让士兵可以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人的血勇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
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是李广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各部落的领导即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他们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他们也不能适应这里老是从丛林冒出的军队。

8、历史上蒙古铁骑最远打到哪儿?元版图范围有多大?

蒙古铁骑最远打到 多瑙河流域 他的而公认的蒙古帝国的版图北达北冰洋南到越南,西方到多瑙河 西南到小亚细亚东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元朝只不过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9、有没有写成吉思汗的小说?比如重生之蒙古铁骑那种!

?

与重生之蒙古铁骑小说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