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小说儒林外史

1、如何正确地阅读《儒林外史》?

‍‍

“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形容中国读书人生涯最常用的一句话。在科举取士的时代里,只有进业中举,才能够步入升官发财的坦途。于是天下的读书人莫不终其一生,埋头于八股文章,什么进德修业的理想,都在追求名利的欲望之下丧失殆尽了。《儒林外史》就是暴露知识分子的丑陋面貌和官场黑暗、社会炎凉的一部讽刺小说。一个务农的子弟,终生以孝道奉养双亲,终日待人以礼,夜夜苦读诗书,有朝一日获得提拔高中状元,从此便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种例子,是戏曲小说中最常见的故事背景,也是《儒林外史》所描述的典型之一。中国有一句传统俗语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表现过去的读书人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

读书人也就是高居士农工商之首的儒士,而这也正是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当中的主角。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个读书人最高的理想应该是救国救民,为天下苍生尽一己之力,因此政治舞台才是他们发挥才能的地方。然而在明清两代,想要登上仕途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要通过科举考试。但是当科举制度过于僵化,不仅命题范围狭小,而且讲究所谓八股格律,使得科举成为文字的游戏,就已难选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考生专就应试的科目用功,也难培养真正的能力。虽然八股取士的弊病如此大,但是当时的读书人几乎统统陷人科举的泥淖里面了!《儒林外史》所描写的,正是在这个时代悲剧中载沉载浮的读书人。作者吴敬梓以婉曲讽刺的手法,写出正史所不及记载的、另一面更真实的人性历史

‍‍

2、儒林外史该怎么看?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结。当“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的时候,奇人却出现在市井中间。会写字的季遇年,“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去”。“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这样迎着施御史的脸痛骂:“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卜独立人格,意气风发。吴敬梓把“四大奇人”当作“述往思来”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则有闪光的人格,吴敬梓已悄悄换了一套崭新的价值标准。为什么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呢? 做裁缝的荆元,会弹琴、会写字,也喜欢做诗。朋友问他:“你既要做雅人,为什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的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写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与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脸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厂这席话真石破天惊。吴敬梓认识到,人格独立的背后是经济独立。被权力网络所覆盖的儒林中,只有爬墙藤一样的附庸,而无岩上松一样的独立者。市井人物操持着被士大夫所蔑视的职业,他们却在这职业中获得了真正的经济独立。好一个“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辅这样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吴敬梓突破传统的道德评判,揭示出产生“奇人”的经济基础。这一点,此前无人认识到。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他那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如何阅读小说儒林外史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