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海泽中短篇小说经典

1、求保尔海泽中短篇小说集免费下载或在线阅读地址

3

2、契科夫短篇小说选 的经典片段(100字)及赏析(50字)

●01、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直抄面苦难》

●02、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3、保尔·海泽的艺术形式

要真正了解海泽中短篇小说的特色,不能不注意他在艺术形式方面的追求和创造。与内容上求美、求善相适应,他在形式上也力求和谐、完整。早期,在内容充实、新鲜的情况下,他的确以高超的技巧创造出了一些瑰宝似的艺术珍品。他的构思布局精巧别致,故事情节变化多端,几乎每一篇较优秀的作品都富有戏剧性和浪漫色彩,都有其出人意表和引人入胜之处,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鹰”。他的语言纯净、明快,不少时候还诗意浓郁。他对自然风物的描绘特别是对意大利的描绘真实生动,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的作品情节发展起伏跌宕,变化有致,如《安德雷亚·德尔泰》中三次行刺的描写,由暗到明,由虚到实,一次比一次更加扣人心弦。他小说的结尾也多半颇见匠心,令人叫绝。当然,他的某些作品特别是后期作品,由于刻意求工难免显出雕琢的痕迹,犯了唯美主义的毛病。他偶尔也有败笔,如《安妮娜》的开头和《台伯河畔》的结尾,似乎就可以作为例子。但不管怎么讲,像保尔·海泽这样一位独具风格的中短篇小说家,他在艺术方面可供我们研究借鉴、阅读欣赏的地方是不少的。
这个选集收了九篇小说,仅占保尔·海泽所作中短篇小说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不过最有代表性的早期杰作都已包括在内,同时也选了两篇较晚的作品(《死湖情澜》和《失去了的儿子》),以利于看出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保尔·海泽在我国尚属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加之参考资料十分缺乏,译者对他的评介和译文在传达原著风格方面都难免有缺点、错误,敬请读者指正。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保尔最经典那句话怎么说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当他回首往事时答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5、保尔·海泽的青年时期

1848年3月,柏林同欧洲其他许多大城市一样,爆发了人民革命,保尔·海泽作为大学生团体的成员,也拿起武器走上街头,同时发表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如《古调德语新诗十五首》。3月革命失败后,海泽于次年春转人波恩大学继续学习,但革命热情不减,当莱茵兰和巴登爆发人民起义时他深为振奋,曾考虑参加高特弗里特·金克尔教授组织的志愿军前往声援,只因故未能如愿。
1850年夏天,海泽前往瑞士旅行,回来后决定放弃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的学习,改学现代罗曼语言(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为日后大量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打好了基础。
但是,成为海泽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的,是另外一次旅行。1852年,大学刚毕业的海泽获得普鲁士政府资助,到意大利游学一年意大利古老的文化、美丽的风光和纯朴的民情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他此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正式任务是研究考察罗曼语古代手稿,但是成果并不多,且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梵蒂冈教廷图书馆将他逐出门外,理由一说是他违反规定偷抄古手稿,一说是他1850年写的剧本《罗马的弗朗西斯卡》触怒了教廷,被教廷视为“有伤风化”。然而对于海泽的文学事业,意大利之行的收获却太大了。一年中,从北到南,他遍游这个南方古国:在佛罗伦萨,他研究文艺复兴的宏伟建筑和艺术珍品;在罗马,他广交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那不勒斯,他流连忘返于维吉尔墓前;在卡普里,他对渔民的生活进行深入考察;在米兰……在威尼斯……在比萨……意大利淳朴善良的人民,明媚跨旋的风光,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历史,都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从长远看,在意大利的经历不仅为他以后创作的相当大一部分作品特别是中短篇小说提供了素材,而且对他以追求明朗、和谐为主的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也产生了明显影响。再看直接的具体的结果,就是他在旅途中写成了反映卡普里渔民生活的《犟妹子》这篇 Novelle。《犟妹子》长仅一万余字,只能算个短篇小说,但一经问世却给作者带来巨大声誉,真正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大量的作品便从海泽的笔底涌了出来。
1853年秋,海泽回到柏林,正在考虑是否做专业作家而犹豫 未定之际,突然接到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连二世要他去慕尼黑的邀请。国王答应给他每年高达一千金币的俸禄,所求于他的不过是参加宫中不太经常举行的科学文艺讨论会而已。原来,和自己的父亲路德维希一世一样,马克西米连二世也雄心勃勃,企图把慕尼黑变成为德国科学文化中心,因此,不但大事收罗学者文人,而且自己还出席和主持讨论会。年仅23岁的海泽所以能得 到如此一个“美差”,又是先一年到慕尼黑的盖贝尔大力举荐的结果。海泽于 1854年移居慕尼黑,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并与着名作家弗兰茨·库格勒的女儿结婚,悠闲而优裕的生活使他能集中思想和精力从事创作。并且,他与着名作家库尔茨、凯勒、施托姆、冯达诺等保持友谊和书信来往。这时,在以盖贝尔为精神领袖的所谓“慕尼黑作家集团”中,定期讨论文学艺术问题,朗诵自己的作品。海泽参加这一团体的活动,并很快成为该团体的首领和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与盖贝尔和后来很快便湮没无闻的弗里德利希·波登施德特一起,被时人称为慕尼黑文坛的三巨星。
1855年至1895年,他总共发表中短篇小说集20卷,收入100多篇作品。他力图保持传统的艺术价值,使之免受政治激进主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侵蚀。他的作品倾向于理想化,不愿描写人生的黑暗面,并愤怒地谴责当时正在兴起的自然主义倾向。
1864年,马克西米连二世死了,其子路德维希二世要求盖贝尔和海泽自行提出申请,否则停发年金。二人不予理睬,新国王没办法,只好继续施予“恩泽”。四年后,他终于以盖贝尔在一首诗中支持普鲁士的政策为理由,停发他的俸禄。为表示对国王不满,海泽也自动放弃了俸禄。不久后,盖贝尔因病返回故乡吕贝克,海泽遂成为慕尼黑乃至整个南德文坛的领袖,国内外的重要作家如冯塔纳、施托姆、凯勒、劳伯、格里尔帕策、黑勃尔以及挪威的易卜生和比昂逊等,都与他有或多或少的交往和通信联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海泽的声誉和影响达到了高峰。
80年代以后,由于自身题材来源枯竭和德国自然主义崛起等原因,海泽的创作开始走下坡路,声望也逐渐衰落。他这段时间的主要贡献是在编辑出版、提携后进和帮助同行方面。例如奥地利大戏剧家和小说家格里尔帕策,就是由于他的介绍才免于湮没无闻。另外如冯塔纳等相当一批作家,则由他提名而获得各种文学奖金。由于他推荐的人不为官方认可,海泽于1874年和1893年先后辞去了马克西米连奖金和席勒奖金的评审人职务。1884年,保尔·海泽以剧作《赛拜恩妇女》成为席勒奖金的获得者,19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虽说姗姗来迟,却成了80高龄的作家的晚年安慰。瑞典文学院因“他作为抒情诗人、剧作家、长篇小说家和闻名世界的中短篇小说家,在长期创作生涯中所显示的渗透着理想的非凡的艺术才能”授予他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他已80高龄,未能参加授奖仪式。
1914年4月2日,保尔·海泽病殁于慕尼黑。

6、保尔·海泽的中短篇小说

<

与保尔海泽中短篇小说经典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