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蒂短篇小说集有什么

1、求美国作家卡波特的小说《冷血》,中文版txt或pdf格式

你好,我是 兔兔秃90,用百度网盘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永久有效^_^链接: 

 提取码: x2jc

2、楚门.卡波提 的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卡波蒂中短篇小说集中收录了。

3、跪求各位大神推荐几本书或者作家!个人比较喜欢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与神的孩子全跳舞!其

哦哦~我也很喜欢村上春树~最喜欢他的《挪威的森林》,其次是《1Q84》
其他作家的话,要说中国作家最喜欢的是《路遥》他的那本《平凡的世界》很有味,《人生》虽然看路遥的人大部分都是看的《平凡的世界》,但是坐火车的时候一个和我兴趣相投的大哥告诉我《人生》更够味,个人来说我还是更喜欢《平凡》
原来还喜欢余华的,喜欢他的《活着》,但是自从看了《兄弟》的结局瞬间不再爱了
李碧华 《霸王别姬》,这本书改编过电影,中国早期的B L恋爱呢,这本书13年出了新的版本,但是个人还是更喜欢93年出版的老版。。。我一般喜欢的书都会买实体的,不知道你是否也会这样

日本作家
泉镜花 他的恋爱小说唯美又悲哀 我个人比较喜欢他的两篇短篇《外科室》《琵琶》,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歌行灯》《汤岛之恋》很遗憾我还没开看,好不容易放假回家发现书橱被老妈收拾了,啥都找不到了。。。
宫泽贤治 日本很著名的童话作家,喜欢他的《银河铁道之夜》,带着淡淡忧伤的童话最棒了
太宰治。。。这个作家我应该不用多说吧,我喜欢《斜阳》,如果你喜欢《挪威》里直子的形象的话应该也会喜欢这本书里面母亲的形象,怎么说呢?感觉很相近?

以上是比较老的作家
近年的作家里我很看好伊坂幸太郎,他的《金色梦乡》真的很棒!算是侦探的吧,环环相扣,伏笔也很多,相当过瘾
《彼布利亚古书堂事件记事簿》这一部书对于喜欢书的人来说读起来应该会很愉快~我是很愉快啦~书与探案的故事~
《不去会死》 大学图书管里看的一本书,石田裕浦著,是一个日本人(该作者)骑着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故事,蛮有意思的
《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就在想的事》 黑柳彻子的,很有意思~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书
上述图书都不能算是能留名于后世的书,但是值得摆在书架上时常看看

欧美文学
因为你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向你推荐一下同一个作者写的《夜色温柔》,另一个作者的《嘉莉妹妹》也试着看看吧,差不多一个时期的小说
因为你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带有颓废色彩的,建议看看《荒原狼》诺贝尔得主的作品,我是看不大下去~《麦田》我也只看了两遍就没再看过,两本书感觉上有点偏向
《窄门》《背德者》 纪德的,我读不大懂他的书,但感觉你应该会喜欢这种类型的

《海上大教堂》虽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类型,但是这本书在现代文学中还真不错

说的有些多了,你先看看上面的书你喜欢那种吧~有喜欢的再追问就好,我个人更倾向于侦探,科幻类的,所以这边比较熟,虽然其他的书看的也不少啦~

4、杜鲁门·卡波特的人物生平

因为异样的童年遭遇使卡波特敏感、反叛而早熟,不愿意上大学走普通人的道路,而是去著名的文学刊物《纽约客》杂志做小工。慢慢地,他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短篇小说《米里亚姆》(Miriam)得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也为他赢得了出版商的注意,随后出版了几本较有反响的小说集。作为一个公开的同性恋,他写作之外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社交。纽约名流圈聚会的生活细节被他写进中篇小说《蒂法尼的早餐》里,获得了极大成功。
卡波特一直在寻找机会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希望创造出一种文体,能够把他的小说技巧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结合在一起。1959年,机会来了。一件发生在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凶杀案引起了卡波特的强烈兴趣。他邀请儿时伙伴、女作家哈珀·李同行(后来李发表了著名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花大量的时间采访调查,做了6000多页笔记。期间,他常常与已经定罪、并被判绞刑的杀人犯之一的佩里·史密斯深谈,使卡波特对佩里悲哀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层了解,特别是他们相似的被父母抛弃的童年遭遇,让卡波特又生出一种超出友谊之外的同情和爱怜。卡波特有能力替佩里请位好律师,以争取上诉不被绞死,但最终是他对于写作的“私心”占了上风,需要一个更加“悲剧”的形象出现在他书里,因此他亲自目睹了佩里的绞刑,而这个杀人犯确实成了他书中最具个性的人物。历经6年,《冷血》问世,并在全美国造成轰动。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纪实文体,既具有时效性、可读性,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它也成了涉及犯罪心理学、美国中西部心脏地带的民风民情等多方面的经典。
但是《冷血》的成功,使得卡波特更加沉醉于声名娱乐:举办盛大的化装舞会,在电视上频频露脸,不停地透露自己下一步写作计划,却没有东西出来,公开承认酗酒吸毒的嗜好。卡波特构想自己的另一部巨著是刻画上流社会的荒淫生活,但一篇暴露名人隐私的短篇不仅让评论家失望,也使他从此被纽约名流圈除名。此后,他再也写不出高质量的作品,生活开始迅速下滑。 1940年代
卡波特的早期主要作品包括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和5篇短篇小说:《黑夜之树》,《米丽亚姆》,《无头鹰》,《关上最后一道门》,《悲伤主人》。这些作品被称为“黑夜情调的故事”,作品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和恐惧。作品中充满幻想与现实的矛盾,情节离奇怪诞,神秘恐怖。作者认真地探讨了人的心理激变、童年的恐惧经历的缘由。 1950年代
这十年,卡波特的作品反映的主题多种多样,作品甚丰。这个阶段的作品通称为“白昼情调的故事”。他写过自传性的故事,如《圣诞节的回忆》;中篇小说《竖琴草》,后来改编成剧本;短篇小说《花房》(与人合作),后来改编成音乐喜剧;配有照片的游记文集,如《地方色彩》,《观察集》(与人合作);电影脚本《打倒魔鬼》 ,《天真无邪者》;一部集喜剧、游记为一体的非虚构小说《缪斯为人们所倾听》,书中叙述美国文艺团体出访前苏联演出的欢乐场景。最后一部书书名为《蒂凡尼的早餐》,这部作品标志卡波特非南方文学创作阶段的开始,也是卡波特“白昼情调的故事”的创作顶峰。《蒂凡尼的早餐》在人物刻画和叙述手法上均达到了戏剧性的效果。它不同于卡波特的南方文学作品,他将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置于开放的、公众的社会大背景下,使主人公的遭遇和美国的整个社会因素联系起来了,因而产生震撼人心的社会效果。
在这期间,卡波特在文学创作中着重把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描写成是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事实。但是,梦想毕竟不是现实,意欲增强一份乐观明朗的情调,背后却隐藏着更加深沉的惆怅和茫然。因此,作品显得似乎虚幻朦胧,不及早期作品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个时期,卡波特的作品文笔优美清新,富有诗意,文字更趋于娴熟、精炼,获得众人的赞赏。例如,诺曼·梅勒称赞卡波特“写出了最漂亮的句子,句句锤炼、字字推敲”,并肯定《蒂凡尼的早餐》将成为一部不朽的精品。 1960年代
1960年代,卡波特文学创作生涯达到了顶峰。1960年代中期,他完成并出版了举世瞩目的非虚构小说《冷血》。此外,他还发表了短篇小说《感恩节的来宾》,《三部曲》(与人合作),《去伊甸园的途中》等等优秀作品。
卡波特这时走出了个人情感世界,放眼于整个社会,观察、探索人的精神苦难及其社会根源。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卡波特不仅找到了新的创作题材,而且开创了新的文学样式,为新的文学流派的创立树立了典范。 1970年代
这个阶段他创作甚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频频的社交活动上。1973年发表的《犬吠》还是从他早期写成的作品中选出十七八篇集合而成的。70年代初,他也曾着手以真人真事为依据进行写作,曾定书名为《回答祈祷者》,刚在杂志上刊登了4个篇章:《莫佳韦》,《巴克斯山珍宴》,《不曾宠坏的调皮鬼》和《凯蒂·麦克劳德》,便因题材问题招惹一部分人的极大愤慨,引起了轩然大波,卡波特甚至公堂受讼。
1980年,卡波特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书名为《给变色龙听的音乐》,起初打算定书名为《奇怪的齿》,后来才改为现在的书名。这部集子收了一个中篇《袖珍棺材》,该作有一定的深度。

5、杜鲁门·卡波特作品有哪些?

1.卡波特的早期主要作品包括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和5篇短篇小说:《黑夜之树》,《米丽亚姆》,《无头鹰》,《关上最后一道门》,《悲伤主人》。
2.中期阶段的 作品通称为“白昼情调的故事”。他写过自传性的故事,如《圣诞节的回忆》;中篇小说《竖琴草》,后来改编成剧本;短篇小说《花房》(与人合作),后来改编成音乐喜剧;配有照片的游记文集,如《地方色彩》,《观察集》(与人合作);电影脚本《打倒魔鬼》 ,《天真无邪者》;一部集喜剧、游记为一体的非虚构小说《缪斯为人们所倾听》
3.1960年代中期,他完成并出版了举世瞩目的非虚构小说《冷血》。此外,他还发表了短篇小说《感恩节的来宾》,《三部曲》(与人合作),《去伊甸园的途中》等等优秀作品。
4.晚期1973年发表的《犬吠》还是从他早期写成的作品中选出十七八篇集合而成的。70年代初,他也曾着手以真人真事为依据进行写作,曾定书名为《回答祈祷者》,刚在杂志上刊登了4个篇章:《莫佳韦》,《巴克斯山珍宴》,《不曾宠坏的调皮鬼》和《凯蒂·麦克劳德》,便因题材问题招惹一部分人的极大愤慨,引起了轩然大波,卡波特甚至公堂受讼。
1980年,卡波特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书名为《给变色龙听的音乐》,起初打算定书名为《奇怪的齿》,后来才改为现在的书名。这部集子收了一个中篇《袖珍棺材》,该作有一定的深度。

6、《绿帘》这本书找不到读后感

今年(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又一个在获奖之前我们对其了解不多的作家。我不喜欢跟风,也没有买当年诺奖作家作品的习惯,实际上一直到现在到现在也没有把她的《逃离》看完。现年80多岁的门罗让我想起前不久(2013年)逝世的90多岁高龄的前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事实上,我也是前段时间才在网上看过莱辛的一些文章和作品的片段,我被她的故事吸引,了不起的作家,虽然她拿诺奖已经是2007年的事了。说到底在时下能拿诺奖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想着还有像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这样的作家“被”排着队。

门罗获奖后,有评论认为这是短篇小说的一次胜利,说它来之不易。确实,相较于长篇小说的恢弘气势和拿在手中的厚重感,单篇的短篇小说充其量只显得“黑又硬”而长度不足,读者往往只能享受到短暂的快感却很难一口气达到阅读上的高潮。所以这就需要作家以篇幅取胜,通过量的积累给读者持续的快感,以此达到和长篇小说一样的阅读体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作家可以通过一部长篇处女作一举成名,而很难凭借一两篇短篇小说留名。

请原谅我的感性和粗俗,但上面的话也是我阅读短篇小说集的直观感受。比如我接下来要谈到的尤多拉•韦尔蒂的短篇小说集《绿帘》。书的腰封上写着“美国南方小说的中兴之作”,很容易让我想到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美国南方:“开满鲜花的炎热黄昏”和“令人回味的木兰花香”,是一个“拥有梦一样的天空、萤火虫的夜晚和喧闹的黑人街市的慵懒的乐园”。在试读章节里《绿帘》确实也这样写道:

“有一年夏季,拉金山镇每天都会下点儿雨。这雨是有规律可循的,下午两点左右准会落下来。 差不多都到五点了,还是阳光灿烂,太阳几乎像在如洗的天空中兜着小圈子;下方‘街道两旁的树木上和镇上成排的花园里,每片叶子都如同镜面般硬生生地反射着阳光。几乎所有女人都坐在自家窗前,摇扇、叹气,等着下雨。”
多么迷人的南方气息不是吗?再配上一曲乡村民谣岂不更棒?可实际上这只是韦尔蒂小说中的一部分。在她的小说中确实有“偏远小站的候车室里一片寂静,唯闻夜里虫儿的叫声”(《钥匙》);“午后向晚时分,镶着银边的乌云密布天空,似乎比棉田还阔大,一会儿就下起雨来。阳光还在照耀,又大又圆的雨点落在滚烫的锡皮小屋上”(《克莱蒂》)等等这样环境描写,但所讲的故事却让人意想不到:《莉莉道和三女士》讲的是一个智障少女;《一则新闻》写家庭主妇臆想被自己的丈夫杀死;《石化人》写的是无耻的少妇和强奸犯;《基拉,流离失所的印第安女郎》讲的是印第安老头被白人虐待的故事;《克莱蒂》整个一家就是悲惨的神经病;唯一比较不那么“重口味”的算是《老路》,故事讲一个可怜的黑人老太太为她更为可怜的孙子到镇上领免费救济品的故事。全书17个故事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美满温馨。用译者的话来讲是“总之是林林总总,把人生的秘密、辛酸、孤独、恐惧、危险描摹得入目三分”。

初读的时候不明就里,随后慢慢渐入佳境,读完后回过头看每篇作品,方知篇篇都是精品。伟大的作家应当是特点鲜明的,他们往往能够建立自己的语言语境乃至自己的世界,想想马尔克斯,想想福克纳,想想契诃夫和欧•亨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尤多拉•韦尔蒂无疑是了不起的,她可以使看过她作品的人在脑海中留下“美国南方”的深深印记。

关于韦尔蒂小说的具体特点,译者吴新云老师在译后记里有专门的总结,网上也能看到若干关于其作品的论文。鉴于水平有限,我在这里只谈了看完后的粗略感受。

后来简要看了尤多拉•韦尔蒂的部分资料,发现她和查尔斯兰姆一样,都有过常年照顾亲属的经历,不知道也是否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她和兰姆一样终身未婚。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文章的副标题是“也谈美国短篇小说”,实际上只是简单梳理下今年(2013年)读的几本美国短篇小说。 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里提到,“美国文学中短篇小说的传统至今兴而不衰。我甚至要说,短篇小说是美国文学中最最宝贵的精华”。虽然他举的是惠特曼和卡洛斯•威廉斯的例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他称赞的对象扩大化。

回想自己这一年来看的小说不可谓不多,但单就美国短篇小说来说,只有杜鲁门•卡波蒂的《卡波蒂短篇小说全集》、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和这本《绿帘》。其中卡波蒂的短篇小说也曾单独写过读后感(见《杜鲁门•卡波特与杜鲁门•卡波蒂》)。就个人而言,卡佛和韦尔蒂在风格上有些相像,故事讲述比较突兀和隐晦,卡波蒂的篇幅较长些,故事也更加完整,但个别几篇读来确实觉得差劲。同时也能感到他受到韦尔蒂的影响。卡波蒂本人也承认:“有几个评论家告诉我,我早期的作品受惠于福克纳、韦尔蒂以及麦卡勒斯。有可能。上述三位都是我推崇备至的”。

美国是出版传媒大国,全国或地区性的报刊杂志为作家的成长和作品的发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像《君子》、《纽约客》、《时尚芭莎》和《时尚先生》等,提供丰厚的稿费和充足的版面,人们也有随手购买和阅读的习惯。拿菲茨杰拉德来说,他在成名后短篇的单价从三十块涨到一千块,而要知道,那时候美国一个普通教师的年薪也不过一千多块。

我对国内的当代短篇小说的情况不太了解,只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大陆和台湾作家的小说合集,印象最深的就是冯骥才了。后来有人送我一套《五十名作家孤篇自荐丛书》,里面有王朔、方方和阿城等人的作品,也多是中篇小说居多。与此同时,文学期刊上却多充斥着中长篇小说,好在还没有泛滥到像无聊透顶的学术论文那般让人作呕。

有采访报道称,就作者来说,写短篇不挣钱,若写长篇,最不济发个五千册一万册,拿百分之十的版税;再赶上有影视机构看上,版权一卖,作者可能就“发”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长篇出版几乎到泛滥的程度,每年出版长篇居然近千部。就是写中篇,也有被改编成影视的可能。惟独短篇,辛辛苦苦,万把字,拿个几百块钱,费力不讨好。这种形势下,作者自然会被长篇市场拉走。(引自《短篇小说为何失宠》中国作家网)。
当然,国内短篇小说不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只归结于钱是片面的。更何况作家也是人,在当下挣钱是国人的第一大事,挣更多钱有时候比创作严肃的文学作品更重要。但我们不必过于悲观。就像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里所说的那样:

“这一千年即将结束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越来越关心文学与图书在科技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命运如何。我不想就这个问题贸然进行预言。我对文学的未来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只能靠文学及其特殊的手段提供给我们”。

7、卡波特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卡波特,1924年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17岁开始就在许多刊物上发表作品,如《纽约人》和《大西洋月刊》等。他早期探索梦境和现实、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分界线的哥特式作品,具有美国南方文学的传统,但他不承认是南方作家。这类浪漫式哀婉和梦魇式恐怖相结合而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后来均收集在《黑夜之树和其他故事》(1949)中。

他的第1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1948),叙述一个13岁的男孩反常早熟的故事。此后写的中篇小说《草竖琴》(1951),探讨邪恶和离奇的事物,富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以后10年间,他试验多种写法进行创作,1958年发表的一部描述一个放荡不羁的男人在纽约追求名誉地位的小说《在蒂法尼的早餐》,使他成名。

这一时期,卡波特还试验创作他本人和托姆·沃尔夫、诺曼·梅勒共同称之为非虚构性的小说。第一部是《缪斯们受人倾听》(1956),记述美国表演民间歌剧《波吉和贝斯》的黑人歌舞团1955年访苏的情况;此后他以6年时间实地调查堪萨斯城两名凶手谋杀人的案件,以一种对凶手和被害人一概不表同情的态度写成《凶杀》(1966),赢得了普遍的赞扬,使“非虚构性小说”顿时成为一种纷纷受人仿效的文学形式。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有关上层社会和艺术界人士的生活的报道。收成一集,题名为《狗叫:知名人士和禁地》(1973)。1966年他发表了一部回忆幼时生活的《一次圣诞节的回忆》。

卡波特作为美国著名小说家,1975至1976年,他很据日记和亲友来信写真人真事的报道,题名为《应答的祈祷者》,后因一些被报道者表示抗议,指责他辜负了他们对他的信任,于是停止发表。1980年出版新的短篇小说和非小说集《给变色龙听的音乐》。

8、《肖像与观察卡波蒂随笔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肖像与观察》([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9ND7lN6VaGxXNDRCm7ZsA

密码:fci1  

书名:肖像与观察

作者:[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吕奇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7

页数:712

内容简介:

杜鲁门•卡波蒂(Truman Capote,1924—1984)堪称美国二十世纪最为著名、最具有明星效应,同时又是最饱受争议的作家。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唯有两位杰出的小说家真正在美国家喻户晓,那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杜鲁门•卡波蒂。尖酸刻薄的毛姆也称誉他为“第一流的文体家”。

《肖像与观察》收录了卡波蒂的一生中在他心中留下烙印的各色人物,从星光灿烂的好莱坞明星到冷血变态的连环杀手,一幅幅肖像亦真亦幻,栩栩如生。卡波蒂后半生整日出入于上流社会,鲜衣怒马,日日笙歌,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度细腻敏感的心灵和一支同样的细腻的笔触。那些如旋转木马般从他眼前闪过的各路名流——玛丽莲•梦露、葛丽泰•嘉宝、卓别林——拨奏出的是一个个触动心弦的精妙音符,你会诧异于他们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无意的话语能够触发这样的情感湍流。而另一部堪称《冷血》姊妹篇的非虚构犯罪小说《手刻棺材》呈现出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充满魅力的恶棍,读者很难分清这个形象有多少是真实的血肉,有多少是卡波蒂心中最黑暗的梦魇。

作者简介:

杜鲁门•卡波蒂(Truman Capote,1924—1984)堪称美国二十世纪最为著名、最具有明星效应,同时又是最饱受争议的作家。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唯有两位杰出的小说家真正在美国家喻户晓,那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杜鲁门•卡波蒂。尖酸刻薄的毛姆也称誉他为“第一流的文体家”。

9、杜鲁门·卡波特的介绍

杜鲁门·贾西亚·卡波特(英语:Truman Garcia Capote,1924年9月30日-1984年8月25日),本名杜鲁门·史崔克福斯·珀森斯,是一位美国作家,著有多部经典文学作品,包括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 (1958) 与《冷血》 (1965)。卡波特1924年生于新奥尔良,他自幼父母离异,17岁便高中辍学,受雇于《纽约客》开始写作生涯。在《冷血》一书中,卡波特开创了“真实罪行”类纪实文学,被公认是大众文化的里程碑。两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2005年好莱坞在大银幕上再现了这位传奇作家写作《冷血》的经历,该片为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赢得了奥斯卡影帝。

10、残杀的作者简介

<

与卡波蒂短篇小说集有什么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