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是什么小说人物

1、如何评价路遥的《人生》?

每个看《人生》的人,看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尤其是男人,看到的,都是年少时的自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高中,当时看到这句话特别的震撼。

当时年轻,现在十多年都过去了,再看,还是一样的感慨万千。

接触路遥的作品,是因为看了《在困难的日子里》,故事主人公也是在高中求学,一样的情况,很有同感。

然后知道他还有《人生》,《平凡的世界》这样好的作品,于是先捡短篇的来读。

这就读了《人生》,看完《人生》后,就心里特别有一个感慨:

路遥,这个烟瘾很大的大叔,老烟民,怎么能把少男少女的感情表现的那么细腻呢?
或者他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看完《平凡的世界》后,我也是一样的感慨。

《人生》这部小说,对于喜新厌旧的男人,特别具有讽刺意义。

即使在现在来说,这样的案例人也不少。

在一些男人眼中,女人和爱情,对事业来说,完全可以成为垫脚石。

当时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通过读书,离开了农村,毕业后又回到了农村当民办老师,结果被顶替,只能去种地。

这个时候碰到本村的姑娘刘巧珍,人长的漂亮又好,虽然不识字,可对他一见倾心。

高加林也挺有好感,但通过机会,他又到了县城去工作,碰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她同样也对高加林有所爱慕。

在高加林眼里,她跟刘巧珍一对比,更是符合他的爱情标准,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并拒绝了刘巧珍。

刘巧珍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心里对他的心意却不变。

高加林在县城的工作刚刚有所稳定,却有被人举报而丢失,高加林失意的回到农村,以为会被村里人看笑话,结果村里人都很安慰他。

而且刘巧珍虽然已经结婚,还帮着他去给他安排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

高加林此时真是百感交集,从德顺爷爷那里得到人生的无奈和真谛,放声大哭。

人生啊,无论命运安排什么,接受也得接受,不得接受也得接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几步就决定了以后的人生轨迹。

这几句话,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各人听这句话时,都知道自家的事。

这部小说,尤其是男人,看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特别是多以后再看一遍,这就是写的年轻时候的事情啊!

甜蜜和苦涩的爱情,波折不停的事业,命运的转折,激荡的人生,几步每一个都很对应。

所以我总是看的心中不断怀疑:

路遥大叔,也肯定年轻的时候有过这样内心的挣扎,才能写出这样让人如身临其境,代入感这么强的作品。

2、小说主角名字叫玄飞

狂魂
作者: 两包烟

内容介绍:人不狠,站不稳,总而言之一句话,甭管你是谁,只要你让玄飞盯上,那你的下场只有一个——魂飞魄散!(警告,成长篇和成名篇请分开阅读!由于这本是长篇大作,老烟是严格按照大纲来写,所以写累了前边就写后边。大家分开阅读,相同的主角,不同的故事,同样的精彩!)

3、萧炎 林动 分别在大主宰哪几章出现过?

1、二者同时出现在一千五百一十九章至一千五百五十一章。这一段的剧情主要为萧炎、林动二人大战邪神,并给主角牧尘拖延时间。

2、林动单独出现在一千三百八十七章至一千三百八十八章之间。这一段剧情主要讲述林动帮助牧尘打败黑尸天魔帝。

3、萧炎单独出现在一千一百八十七章,主要讲述了萧炎阻止魔帝屠杀其他不朽金身追求者。

(3)老烟是什么小说人物扩展资料

萧炎,天蚕土豆所著异世大陆类玄幻小说《斗破苍穹》的男主角,在《武动乾坤》、《斗破苍穹前传之药老传奇》、《大主宰》和《苍穹榜之圣灵纪》四本小说中为客串角色。在大千世界创立“无尽火域”,短短数百年就成为与武境、剑域、万墓之地齐名的大千世界超级巨擘。

天邪神陨落二十八年后在苍穹榜上留下完整真名,晋入主宰境,与武祖林动、大主宰牧尘一起成为大千世界的守护者,无尽火域也一跃成为大千世界最强三大势力之一,与武境、牧府齐名。

林动,天蚕土豆所著东方玄幻类玄幻小说《武动乾坤》及其衍生作品的男主角,在《大主宰》和《苍穹榜之圣灵纪》中为客串角色。为了找回妻子应欢欢前往大千世界,在穿越位面通道时遇到萧炎一行人。后创立“武境”,短短数百年就成为与无尽火域、剑域、万墓之地齐名的大千世界超级巨擘。

天邪神陨落二十八年后在苍穹榜上留下完整真名,晋入主宰境,与炎帝萧炎、大主宰牧尘一起成为大千世界的守护者。武境也一跃成为大千世界最强三大势力之一,与无尽火域、牧府齐名。

4、老烟记事txt全集下载

老烟记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那天下午2点左右,王父过来看了看。他说婷婷妈还在家里呆着,烧基本退了,只是浑身没劲,估计还得再歇两天。有他在场,婷婷就不爱说话,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王父知趣,呆了半小时就回家了。之后我和婷婷又聊了点轻松话题,她感到倦了,便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下午5点半,婷婷还没有醒,我要回单位了,于是把小刘叫来换班。小刘在门口小声对我说:“你去找一趟张主任,他说要和病人家属谈一谈。”我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陡然升起。惴惴不安地来到办公室,敲门进去,只见张主任坐在桌前,正研究病历。他是个50来岁的转业军医,个子高高,大脑门上稀疏地飘扬着几根灰白的头发。我和他打过几次交道,觉得他是个沉稳负责的大夫。
见我进屋,张主任起身招呼:“小烟,我找你来,是想和你谈谈王露婷的病情。最新出现一些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让你知道。”他如此郑重其事地说话,让我更加紧张——这一阵子老见大夫,都快搞成惊弓之鸟了!张主任很职业……

5、求一部小说,主角是陈爻,守墓人,里面有个刘伯和周叔

名字就叫做守墓人,我也在追那本小说,挺好看,在百度找不到的,你去灵异贴吧,搜索,我是守墓人,让我告诉你公墓下面不为人知的秘密,在灵异贴吧搜索。

6、守墓人陈爻小说叫什么名字

守墓人

作者:愤怒的老烟

简介:每一座坟墓都有一个属于它的故事,每一片墓地都是一片未知的世界。我是一个守墓人,让我来带你们去看看那些墓下的世界.... 

7、《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泥土在叹气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以下简称《白鹤》)是李睿珺“土地三部曲”的第二部,与《老驴头》同样是讲述西北农村的一位老人与土地的故事。而《白鹤》与《老驴头》的一点不同在于,它有苏童的同名短篇小说为基础。所以我想说的,就是电影《白鹤》与小说的互文关系。

1.

在电影中,从许多方面都能找到苏童原著中的痕迹,或引用同样的人物对话,或以视听语言取得和小说同样的效果。

首先,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小说里的诗意。我认为这种诗意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白鹤”这个意象。仙鹤在传统的观念里是有神性的,常是吉祥、长寿的象征;而当它成为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又有了独特的灵性诗意和美学形态。自唐崔灏“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咏叹后,宋元明俱能找到这类意象,“乘鹤仙人去不回”、“飘渺多飞仙,超摇有遗迹”、“黄鹤仙人不复回,空余东水东流海”,能乘着鹤的,是仙人。驾鹤西去,是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一种终极理想。

而“我乘白鹤去了”取的也是这个意思。在苏童的笔下,“白鹤”二字,在老人的期期艾艾的念叨里贯穿始终。白鹤是“最吉祥的鸟”,乘着白鹤归去是他的终极愿望。“我想乘着白鹤去天堂,可我不知道白鹤肯不肯驮我去。”电影也完全承袭了这套生死观。

小说里,老人站在核桃树三步远的地方,想找到白鹤留下的足印或者羽毛。电影里,老人也这么做。稍有不同的是,苏童笔下的老人从不怀疑自己“七十三岁仍然清朗明亮”的眼睛,而李睿珺镜头下的老人却承认了自己眼力不足,让孙子智娃帮忙找白鹤羽毛。

使用某种意象让故事更为神秘、空灵,在苏童的作品中并不鲜见。除了《白鹤》里的白鹤以外,还有《稻草人》中带血的报纸、《U型铁》里的铁砧子、《水鬼》里的红莲花、《被玷污的草》里的指南针和青草、《天使的粮食》里的黑陶坛子,《门》里门的秘密,《祭奠红马》中烈焰般的红马。

除了对话中的强调,电影中还通过各种方式突出了“白鹤”这个符号:老人被赋予了画棺材的手艺,能让白鹤栩栩如生地立在红色背景中;镜头两度对准老人儿子家中的沙发靠垫(一是在女儿与儿媳聊天时,一是在儿子回家后吃饭,上有白鹤图案;孙子在电视机前看《西游记》,画面里飞过一只白鹤;他和外孙女苗苗坐在屋外时,给苗苗在地上画了只鹤。

在小说里,除了老人之外,没有人相信白鹤的存在。老人成为村里人的笑柄;他的儿女都不相信白鹤的存在,他的孙子孙女总是问,你说白鹤在池塘边喝水,我怎么没看见白鹤呢,白鹤住在哪儿?电影里其他人的态度趋同,对“白鹤”的态度则更为不屑,这从众人在湖中捉鸭的场景中可以看到。割湖时大家欢快地追赶鸭子,老人极力劝阻却无人理会;他的儿子回家就把鸭子烤了。他们都说老人是把鸭子当成白鹤了。相信黄昏白鹤会到槽子湖里饮水,这自然是荒谬的。影片很清楚地交待了在老人所在的西北农村并没有白鹤。老人也未必不知,但他在想象中为白鹤勾勒出了一条生活轨迹:“白鹤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到很远的地方去”, 住在千里之外,这“看不见的地方”,也是老人的精神家园,这顿时让荒谬变得诗意了起来。他如同苏童小说中的许多主角,都有着超越常人的思维(只不过他没有疯);从他虔诚、朴素、念叨的乡音中,也能感受到苏童语言中的“幻美”。

电影的情景氛围也与小说一脉相承。《白鹤》与《老驴头》相比,多了一些导演风格化的体现,比如色彩的高饱和度。电影里正是秋初,一切景物就像老人的女儿说的,“金光晌午的”。阳光照在核桃树上闪烁的金色光,老人前往女儿家坐在中巴上窗外的一片绿油油,槽子湖面的粼粼水波,处处透着自然的鲜亮。小说中也不乏这样的描写:“春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祖孙三人,蜻蜓在池塘的水面上飞,粮食种子在池塘边的泥土下生根发芽,蒲公英在路边开出了黄色的小花。”

黄昏,白鹤会来饮水的黄昏是最迷人的。“又是黄昏,天边的云朵像一堆未被燃尽的柴堆。”“四周一片寂静,连原野镜头的太阳也几经地往地上沉落。”在电影里,除了镀上金光的核桃树、草地与湖水,静坐的老人和一双孙儿女的背影的也同样也在传递这种寂静的氛围。

2

还有非常重要的,小说和电影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最重要的就是老人的形象。老人是孤独的,儿女与他没有太多话可说,他们对他说的最多的就是“爹,回家吃饭了”、“爹,上床睡吧”。他们对父亲自然不坏,但他们不懂老人的心思。“儿女们说他们就在水塘边灌溉耕地,他们从来没见过什么白鹤。”

老人对土地的感情更是孤独的。他能听到泥土的叹气——“他所熟悉的原野、孤树、池塘和房屋又发出一种低沉的叹息声”,可他找不到共鸣,“这种声音只有他能听见,儿女们有耳朵,但他们是听不见这种声音的,他们不相信天黑前的家园会发出叹息”。之后更有两次直接的描写:智娃提出要活埋他后,他流泪了,“只听见四周的土地仍然散发着沉沉的叹息声”;祖孙三人挖出神坑以后,他又说“泥土其实一年四季都在叹气的”。

在刻画老人的孤独时,电影直接引用了很多小说中的原句。

而故事里最大的矛盾是来自乡土社会的老人和接受了新政策的儿女对死亡空间的不同认知和选择。入土为安的观念在老人心里根深蒂固,儿女却一心想要把他火葬。小说和电影里都出现了“西关”这个地名,那里有个火葬场。小说中,老人数次提到“他们肯定会把我拉去西关的”,电影中,老人也对苗苗说起了这个地方。

老人不愿去西关,“人到了西关就化成一股黑烟”。他害怕变成烟。“老人摸了摸孙子的头发,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老人揪着自己的喉部,一边咳嗽着一边说,我让他们……长成……人……他们……要……把我变成……烟。”他害怕变成一股烟,小说里多次重复了老人对“烟”的抵触、恐惧,还有对儿女的一丝怨气。

电影里,老人也和苗苗说:“我辛辛苦苦把你爸、你叔、你姑姑养大,他们却要把我变成一股烟。”他不想回儿子家、女儿知晓了他意图土葬的想法后后马上打电话给她哥哥求助的表现,都明示了他们的坚决态度。故事里更多出了堵烟囱这个有些孩子气的细节,来直观表现老人的这种情绪:先是他给孙子搬梯子,让孙子堵烟囱;后来,在家里人烧槽子湖抓来的鸭子时,自己也去堵烟囱,以致全家人被呛,说他“真是老糊涂了”。

小说和电影里,老人都在地里画了个大圆圈,以示自己想埋葬于此。不一样的是,小说中这个圈就在核桃树和池塘中间(即白鹤饮水地附近),电影中,他则是在邻村的女儿家画圈。导演这样安排也许暗示了老人的儿子对于火葬可能态度更为强硬,所以他来到女儿家所在的村子,因为这儿兴许有悄悄土葬的可能;可这里与老人天天凝视的、他认为的仙鹤饮水的地方相隔甚远,比起直接选择在湖边树旁死去,我以为电影的这处改动有些为了扩展剧情而嫁接生硬之嫌。

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浓缩在一天(或者说半天,从午后到黄昏),在这段时间里老人有过三次落泪、三次睡着的经过,这些细节连同老人听到孙子提出活埋建议后的一系列反应,都被原样植进了电影里。其中老人落泪,一次是说出儿女要把他变成烟的事实后的伤心之泪;次是听到孙子要将他活埋的提议后的悲凉之泪;三是他在进入挖好的坑之前的告别之泪。老人带孙子孙女来看白鹤,白鹤不来时,他睡着了;在午后,他靠在核桃树睡着了;孙子在挖坑时,他又睡着了。电影中,还增加了一次:儿子喊老人吃饭时,他在炕上睡觉。

而老人对于活埋的推脱与妥协,则更让人难受。听到“活埋”二字后,老人哆嗦、眼神黯淡无光、笑意凄苦。

他问智娃:谁来挖坑?

他揉着眼睛埋下头,说挖坑是力气活。

他想揪孙子的耳朵,手又疲乏地落下,用衣角抹抹眼睛。

他回绝说,不行,眼泪流下来。

这时候,他是不愿意的 。

当他被铁镐的声音惊醒后,他眼神“突然黯淡,突然又亮了”。他接受了,因为“死在土里比死在火里好”。“死在火里爷爷就变成一股烟,死在土里爷爷还能看见白鹤。”前情的种种铺垫,已昭示了想在白鹤花样的棺材里郑重地被土葬基本不可能了(无论子女意愿还是政策规定)。只有在土里,才可能被白鹤带走。所以他妥协了。

老人的一系列反应在小说里被写得生动、精准、心酸,演员马兴春的演绎也十分到位。

另一个我想说的角色是智娃。他的形象与小说中基本一致。比起孙女苗苗害怕爷爷死(听到要活埋爷爷,她尖叫着阻止:“这里没有床,还会有毒蛇来咬你的!”),智娃似乎对生命看得很轻:他提议“把泥鳅切碎了扔进水里”,这样就能抓住“大鸟”;他明白了爷爷对火葬的恐惧,他“咯咯地傻笑起来”;他炫耀自己把羊给活埋了的事例;他提出并焦急地坚持活埋的主意,自告奋勇地挖坑,对老人的“我怎么能钻到地下去”“挖坑是个力气活”“羊是牲畜,可爷爷是一个活人”“你爹会揍死你”等反驳都一一回答,活埋自己的爷爷对他来说就是“把坑挖大一点”的事。挖了坑看见爷爷哭了,他急急撇清自己的推动作用:“是你自己要这样的”。他对妹妹的态度也不好:“她要敢说出去,看我不揍死她。”智娃的暴力、残忍的倾向在十几页的小说中均有呈现。他基本算是这一场活埋事件的主导者——出了主意并不断鼓动、挖坑填坑,加速了老人的死亡。

在苏童的小说中,少年暴力是比较醒目的元素。比如《狂奔》中的少年榆,他的母亲常年寡居最后自杀,他将仇恨指向做棺材的王木匠,在其茶碗里下了农药;还有《平静如水》里,姐姐约会回家误杀了金鱼,因此被亲弟弟杀害。

不过,智娃的暴力还是有限度的。在小说中,苏童没有将暴力作为孙子的行为动机,在对他的描写中也多了写善意。孙子也会几次为爷爷抹眼泪、安慰爷爷,挖坑吵醒了爷爷后会惊慌失措,填土看到爷爷的头发快被盖住,还会问一句“再填你会透不过气的”。在电影中,还加了一个他看《西游记》大哭的情节。智娃看到孙悟空被如来佛祖惩戒,要被压在五行山下,不由哇哇大哭,爷爷忙去安慰:“没事,第二天他又会从电视里跳出来的。”智娃还接着哭:“可是,有五百年呢!”但是,这些细节只是对他的少年暴力者的形象起了稀释的作用,并不能否定智娃作为一场颠覆伦理的死亡的推动者形象。

3.

对于农村生活和老人的日常活动,小说只是做了概括性的描写。苏童原著中的核心内容,基本是在电影的最后三分之一。而李睿珺的电影,则将小说《白鹤》的农村风貌、故事情节、人物轮廓都填上了更多血肉。小说中的一两天变成了从夏天到秋天的无数个中午到傍晚。

小说里提过一次老人吸烟的嗜好:“老人在树下坐着,他摸出旱烟袋吸了几口,一阵剧烈的咳嗽声从喉咙里滚出来。”而且女儿还说他的身体“一半是毁在烟上”。电影里把这种“不良嗜好”对应上女儿试图给他培养的吃冰糖的习惯,并扩大出几处情节:片头他逗弄向他要冰糖吃的小孩们;片中女儿又给他买过一次冰糖,劝他不要再吸。戒烟确实是可以吃冰糖的,导演这么“加戏”可能是以冰糖为符号,说明老人的戒烟行为;但导演有一场“加戏”是我不太理解的——中秋夜,老人和女儿、外孙女一块儿过。老人不让苗苗碰其中的一个西瓜,因为那是要给月亮神的,而他自己却把那瓜掰了一半吃了。这个场景的添加,是为了让老人形象更立体吗?还是试图在他向死而生的观念中加一重砝码,因为他对于保养身体、敬畏神灵已经不在意了?

电影加以渲染的还有老人对火葬的抵触。他到女儿家时,在田里画了个圈,表示想葬在这里,并且不想回儿子家;关于火葬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施行力度,电影更添了一把柴火。他的老友老曹为自己制作棺材,他曾在棺材上画仙鹤。老曹去世后,被偷偷埋在槽子湖池塘对岸的玉米地里,却不幸被发现。老曹家的小孩跟着父母与上来宣传火葬并挖祖坟的村干部拼命,但老曹的坟还是被挖了。这对于老人最终走向死亡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就像骆驼身上的最后几根稻草。

电影对于老人之死有着更加积极的暗示,尤其是出现过几次的闭气游戏。一是电影开头,老人们在屋外晒太阳、枯坐、打牌,同时小孩们在玩沙土里闭气的游戏,比比谁能憋最久;后来有一天,老人和智娃苗苗在核桃树附近,他们又玩起了这个游戏,老人也参与了堆沙,三个小孩儿玩了一轮后,还提出人马交换,让爷爷智娃和苗苗埋在沙里——这也许是对结尾老人终将埋于沙土的暗示。再加上智娃对孙悟空的那场嚎哭,让我怀疑:这样充满了童年感的情节是导演的少年记忆,还是他对死亡体验的隐喻?我也不知道。

当然,小说和电影依然有风格的不同。电影《白鹤》被一些评论称为“乡村题材电影”,这恐怕也与导演将小说背景一直到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花墙子村有关。导演的亲朋们带着干农活的热情参与到电影表演中,人们都说着浓重的西北方言,加之吃饭、种田带来的农村生活质感,电影里因此多了浓厚的现实底色。

比如农村老人群体的孤独。电影里不仅表现了小说中有的、老人和儿女难以沟通的现象,更把镜头对准了村里的其他老人们。他们每日按部就班地吃饭睡觉、踱到村口晒太阳、不咸不淡地聊天、打牌、自己打盹儿。其中有这么个场景:麻将桌边,一个老汉的儿媳叫他回家吃饭,吃完饭后,老汉又回到了麻将桌边,他旁边的老头还说:这么快就吃好啦?于是我们可以猜测,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此之外大概并无其他乐趣了。在片头,他们平静无波的枯坐的生活与孩子们跑来跑去玩埋沙游戏的场景交叉剪辑,将农村生活的现实道得有些残忍。

老人的儿子难得回家,他和儿媳同住;他的女婿则从未露面。在将近两小时的电影中,老人和孙辈的相处画面占了绝大多数。从老人一家的结构也可以大致推断这个村里的人口结构:壮年男性劳动力多在外打工,女人务农、带孩子。还有个小细节可以作为例证:在田里,马存花旁边的一个女人唱着妹妹在家等情郎的歌。

可苏童的原作中没有这些。不仅如此,应当不会有人在读苏童的小说时联想到山药蛋派那样的乡土文学,究其原因,可能因为它太苏童了。

众所周知,苏童对自己的短篇是偏爱的。在《当代作家评论》的访谈里,他说过:“也许自己喜欢自己这么多短篇, 有点不正常,就像我不怎么喜欢自己的中长篇, 同样也不正常。在短篇的写作中,与长篇不同的感受其实非常简单,写短篇是为我自己而写,写长篇是为苏童而写。”这位有着强烈唯美写作倾向的作家,在写作中处处透着诗意美。

有哀而不伤的克制。“那些年幼的生命都环绕着七十三岁的老人飞翔或者生长,老人朝它们挥了挥手,他靠在核桃树上又睡着了。”一段白描,即言暮年之哀。这样诗般的乐景哀情,电影中很少(也很难表现到这个程度)在故事的推进中来延宕表现。

小说里的语言惆怅、幻美、脱离泥土的气息,比如老人形容儿女不相信泥土会叹气,用了“他们不相信天黑前的家园会叹息”这样的句子。叙述者的话语和思维模式(应当是老人视角)全然是梦幻的、缠绕的。正如苏童本人所说,“我最初的小说语言, 可以说是追求色彩和温度的。有的小说语言, 因为回避故事和人物, 面对紊乱的意象, 采用的是从诗歌转换而来的叙述语言。”他形容自己对短篇有“生理的喜爱”,让他“深陷于类似梦幻的情绪中”。其实读他的文字,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梦幻的情绪。同样表现的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思维,小说《白鹤》中老人的数次呢喃,就好像打散了的民间抒情诗;相比之下,电影中的老人语言和思维都是来自西北农村的,故而形象要朴素得多。

小说中老人对白鹤饮水总是絮絮诉说。从春天到夏天,在老人的想象和描述中,白鹤傍晚时分会来湖边饮水,场景美丽迷人:“长长的嘴巴浸在水中,松软的羽毛看上去比新轧的棉花更干净”。它饮水的地方就离核桃树三步远,容易受惊,“有时候青蛙从水草丛中跳到岸上,它就扑开翅膀飞走了,有时候牛在地里哞哞地叫起来,它就扑开翅膀飞走了。”白鹤不仅美好,而且孤独,与老人的形象某种意义上是暗合的,有了“对话性”。而电影并没有如此意向,白鹤仅作为老人的精神家园、他与子女的矛盾分歧实体而存在。

小说中的语句也是诗性的、留白的。正如苏童本人所说:“我投向现实的目光不像大多数作家那样,我转了身,但转了九十度,虚着眼睛描写那个现实,我好像不甘心用纯粹的、完全现实的笔法去写。”而电影,毕竟植根于西北大地。李睿珺的导演手法也要现实得多。前者好比飘在空中,后者就如长在地里。

地里的场景分外有趣。老人给外孙女苗苗画白鹤时,还描述了一番,这里老人的描述比小说中苏童温柔轻逸的描写要朴素得多:“白鹤有长长的嘴,长长的脖子,大大的膀子,长长的腿”——而老实的苗苗无意中对神圣意象进行了精彩的解构:“这不是我们家的疙瘩母鸡吗!”

4.

在结尾上,电影有了不同的结尾,我以为却正好合了小说的气质。白鹤羽毛的出现是对老人精神家园的承认,这种超现实的处理弥补了前面过于现实而略有不足的诗意。植根大地的那股“实在”的气息终于飘起来了,有了苏童小说轻逸的味道。

在故事的高潮,即老人被活埋的场景,电影拍得非常冷静。最后一个长镜头,是孙子挖坑活埋爷爷的全过程。导演没有用任何煽情的手段——特写、闪回、甚至配乐——来表现这一幕的残酷,只是静静地将摄像机对着这个动作。

电影里,土一点点埋住老人的身子。他的身子被土砸得时时微晃,耳边依然夹着苗苗给自己戴的花儿。智娃填好土,还和爷爷说了话,听到了爷爷的回音后,就和妹妹跑了。他们一前一后,边跑边有如下对话:

谁管爷爷?阎王爷;

谁管阎王爷?玉帝;

谁管玉帝?孙悟空;

谁管孙悟空?如来佛。

影片戛然而止。一场残酷的自杀后,导演让观众最后看到的是老人孙女的笑闹,和树上飘落下来的白鹤羽毛。孩童的天真和羽毛的诗性既冲淡和消解了、也反衬了死亡的残忍。这种手法让我想起了苏童的《稻草人》:少年轩、少年土因为齿轮玩具打死了伙伴,但这场血腥的谋杀却在苏童的笔下被草地、棉树、河流和稻草人给冲淡。这就如同《白鹤》,本身是个不愿被火葬的老人在孙子和外孙女的帮助下将自己活埋的故事,却在从容、克制的叙事中,让读者感觉老人在静静酣睡。

电影中起到这种消解作用的,还有小河的音乐。在电影中梵经吟唱般的配乐时而出现,有了一种宗教感和仪式的神圣感。音乐将电影诗化了。这又和苏童的作品一脉:不回避生存的无奈、艰难,但我们能感到作者的刻意缓和中的一颗悲悯心。

电影落幕,诗意回归。树影斑驳,风移影动,泥土之下有呼吸,泥土在叹气,泥土之上的一切仿佛未曾改变。

注:文中引用部分均来自2008年第6期《当代作家评论》中苏童与张学昕的对话:《感受自己在小说世界里的目光——关于短篇小说的对话》,以及苏童短篇小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8、急!急要一份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简介!

本书作者柯南·道尔(1859——1930)被誉为“英国侦探小说之父”,迄今为止仍是全国世界最畅销侦探小说作家之一。年轻时就学于爱于堡医科大学,毕业后行医,工作之余对侦探故事产生了兴趣,开始尝试写作。首部侦探小说《血字研究》,几经周折终于发表,就此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两年后又发表《四个签名》,一炮走红。遂于一八九一年弃医从文,成为专职侦探小说作家。此后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写出一系列精彩的侦探故事。如《波斯米亚丑闻》、《红发会》、《五个桔核》等。短短几年后道尔的名声便如日中天,经济状况也大为改观,于是他生在一八九四年决定金盆洗手,在小说《最后一案》中让福尔摩斯在搏斗中坠崖而死。不料他的读者对这个结局大为不满,甚至感到气愤,他们已经习惯经常读到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他们不相信这位了不起的大侦探竟会这样死去。读者的抗议使道尔深受感动和鼓舞,作为对读者热切希望的回应,他又握起想像之笔,构思新的案件,在《空屋》一案中让福尔摩斯死而复生,满足了读者的愿望。随后又相继写出《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归来记》、《恐怖山谷》、《冒险史》、《回忆录》、《最后致意》等作品。到一九二九年,他的全部侦探故事集结为《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上下)卷在英国出版。 翌年七月七日,柯南·道尔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

9、沙汀写了什么讽刺小说

《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磁力》、《联保主任的逍遣》、《老烟的故事》、《堪察加小景》
沙汀讽刺小说,语言运用与叙事风格是相辅相成的。他善于从四川方言提取机趣幽默,是人物语言活色生香、生机盎然。注重乡村俗语提炼又吸取欧化语言。沙汀的语言含蓄劲道,在叙述故事时极为冷峻,他的风格是高度的轻蔑,含而不露的讽刺锋芒。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中一贯重视客观真实。他对群丑的憎恶是强烈的,鞭打和嘲笑是辛辣的,但他绝不因自己的主观好恶而随意丑化人物,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努力写出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小说《在祠堂里》写连长太太被军官们装进棺材的瞬间,没有多余的道具没有强烈的动作,太太的嘴被堵住,没有反抗。却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撼动人心的效果。

10、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是谁?

魏巍


(当代作家、诗人)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本名魏鸿杰,笔名魏巍、红杨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 [1]  。

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1942年,创作长诗《黎明的风景》 [2]  。1938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1952年,完成中篇小说《长空怒风》。1956年,完成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3]  。1978年,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东方》。1982年,凭借《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24日,因病于北京逝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  。

中文名

魏鸿杰

外文名

Wei Wei

别    名

魏巍、红杨树(均为笔名)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河南郑州

出生日期

1920年3月6日

逝世日期

2008年8月24日

职    业

作家、诗人

毕业院校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主要成就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代表作品

《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目录

1 人物经历

2 个人生活

3 主要作品

▪ 诗集

▪ 诗歌

▪ 中长篇小说

▪ 散文集

▪ 短篇小说

4 创作特点

▪ 主题思想

▪ 艺术特色

▪ 人物形象

5 获奖记录

6 人物评价

7 后世纪念

人物经历

编辑

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少年时期,进入平民小学,中学时代,在郑州的报纸上主编过《芦笛》周刊和《铁笛》周刊 [3]  ,后就读于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4]  。

1937年夏,从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毕业;12月,从郑州只身赴山西赵城县八路军一一五师军政干部学校参加八路军,该校后来并入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1938年, 随营学校并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成为第三期学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5]  年底,从抗大毕业后, 被分配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6]  [7]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魏巍(3张)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战斗部队任职, 在与一线官兵的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战友情,这为他后来写成《谁是最可爱的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 [6]  。

1941年,创作诗歌《杏花盛开的时节》,借景物烘托烈士的灵魂之美。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并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2]  。

1949年4月,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骑兵第六师第十六骑兵团政委,该团是傅作义起义部队改编过来的,成分复杂,工作危险 [5]  。

1950年5月, 调到总政治部,任学校教育科副科长、创作室副主任,从此,离开了作战部队,始终在总部和战区工作, 走上了专业作家和文艺战线的领导岗位 [5]  ;同年,调入解放军总政治部时,恰逢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作为总政《谁是最可爱的人》封面派往前线的部队文化工作者赶赴朝鲜前线。1950—1958年,3次奔赴朝鲜 [6]  。

魏巍(刘文韬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推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随即批示“印发全军”;同年,出版诗集《两年》。1952年,与白艾共同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 [2]  。

1953年,开始为长篇小说《东方》创作做准备。1956年,与钱小惠合作写出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2]  。1957年,参加编写《华北解放战争史》 [5]  。

1978年,被任命为北京军区文化部长,后担任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聂荣臻元帅传记组组长;同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 [6]  。

1982年,凭借长篇小说获《东方》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6]  ;1983年,考察长征路,为创作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准备。1988年,出版了全面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1997年,出版长篇小说《火凤凰》。2008年8月24日,因肝癌于北京逝世 [8-9]  。

个人生活

编辑

1935年,魏巍父母双亡,靠誊写为生 [4]  。1946年3月19日,魏巍与刘秋华在战地举办了婚礼 [10]  。1950年,女儿魏平出生[6]  。

主要作品

编辑

诗集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两年》  1951  

《黎明风景》  1955  

《不断集》  1963  

《魏巍诗选》  1985  

《红叶集》  2007  

诗歌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杏花盛开的时节》  1941  

《黎明的风景》  1942  

中长篇小说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长空怒风》  1952  

《红色的风暴》  1956  

《怀人集》  1980  

《地球的红飘带》  1988  

《东方》  1978  

《火凤凰》  1997  

散文集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1.04  

《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1951  

《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我的老师》  1956.09  

《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  1956  

《依依惜别的深情》  1958  

《春天漫笔》  1959  

《谁是最可爱的人》  1973  

《壮行集》  1980  

《魏巍散文选》  1982  

《话说毛泽东》  1993  

《魏巍杂文选》  1994  

《四行日记》  2008  

《新语丝》  

短篇小说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  1952  

《老烟筒》  1954  

《女将军》  1958  

《我爱老师》  1984  

(参考资料: [2]  [11]  )

创作特点

编辑

主题思想

国家意志

魏巍的创作,贯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在这个根本点上,魏巍以不同的艺术形式阐扬着、论证着 [12]  。

为战争而写作者总是要宣扬自己一方的战争行为的合理性,并在这种合理性中灌注以浓烈的英雄主义激情。魏巍的抗美援朝文学中,历史记忆被强化,使抗美援朝文学往往抚今追昔,由眼前的烽火追思着故乡的田园,注入了民族荣辱和存亡的痛切感受,成为战争环境中特殊的文学政治学。由此形成的文学生产体制带有国家和作家互动而合力的一体化性质,从而成为了一种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用血肉筑成新长城以复兴和保卫自己国家的历史尊严感 [13]  。

亲善态度

魏巍抗美援朝作品中,朝鲜与中国都是世界无产阶级政权,或者说是国际社会主义联盟共同体的一个代码,隐喻着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与斗争方向的同步性。他承认朝鲜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承认朝鲜与其相对应而不是相对立,他给予朝鲜充分的尊重,认为朝鲜应与自己享有同等的权利,并积极寻求与他者的互认,互相了解,平等对话及批评交流 [13]  。

艺术特色

人物刻画

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例如《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就在描写时删除了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而且加以强化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这些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记忆里 [14]  。

叙述艺术

魏巍从生活出发,大胆地突破了“ 左” 的禁区,在结构布局与人物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特别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魏巍高屋建瓴,对历史的宏观把握以及翔实的资料与艺术构思的珠联璧合。作品所采取的紧缩式结构以及对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借鉴与发展,使情节紧凑、繁而不乱、简而不陋。 [15] 

语言艺术

魏巍在语言上力求个性化。他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资历、文化素养、气质习惯以及方言等多种因素,准确地突出语言中的“ 这一个”,努力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魏巍文学作品中人物多,但各自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刚毅、或深沉、或诙谐、或活泼,他们的个性千差万别,其语言也是颇有个性特征的,每句话都以鲜明的色彩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风貌和思想感情。如在《挤垮它》中,作者描写了拔雷,用“ 你有什么了不起,你当我不敢惹你吗?我偏偏要惹惹你看,你就是老虎,我也要拔掉你两个牙性你就是大象,我也要扯掉你的鼻子!同志们,站开一点,仔细看我的动作,我如果这么拔牺牲了,你们就接受我的经验,改个办法那么拔。 ”这有英雄气概、富于个性特征的话,而代替拔雷的过程 [14]  。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通过对魏巍抗美援朝时期作品的阅读,能够发现在主流话语的统摄之下而以独立形式存在的朝鲜女性形象。她们在朝鲜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站在了斗争的前沿。朝鲜劳动妇女勤劳、善良、贤惠的美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绽放出光彩。她们中不仅有年迈的老人,“阿妈妮”形象,还有多情乐观的朝鲜年轻妇女形象,女性俨然是人物构成的主体,并担负着规约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文本中“朝鲜女性形象”的艺术传达是琐碎的,散乱的;又是固定化的,完整的。用“镜像”原理来推论,就会想到当时的志愿军战士挺身境外的“游子情结”,转战异域,乡愁倍添,特别是在目睹了在艰难中生存却完整延续着生活格局的朝鲜女性之后,一种反观自身的想象关系由此建立。文本中充满着“阿妈妮” 、“阿姊嬷妮”的称谓,这预示了志愿军战士对这种想象关系的自我认定。反映了志愿军自我认定的“母亲”、“兄妹或妻子”的生活记忆与亲缘期待 [13]  。

儿童形象

在魏巍的作品中,孩子形象比比皆是。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还是硝烟未散的废墟旁,抑或是部队休整时的朝鲜老乡家里,处处可见他们的坚强、勇敢、成熟、善良、可爱,他们往往有一颗感恩的心。战争以神奇的速度催促着人的成长,他们在灾难面前不改本性的纯真。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孩子之间的“亲人关系”是抗美援朝文学中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面对敌人,他们变得坚强、勇敢、成熟、沉郁;对待志愿军战士,他们变得善良,可爱 [13]  。

志愿军形象

魏巍的抗美援朝作品中颂扬、讴歌了在朝鲜半岛的,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志愿军战士。魏巍用激情与诗意的笔调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的高尚品格,时时直抒胸臆,表达对英雄的热爱与赞美。魏巍的抗美援朝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和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说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志愿军战士深爱着朝鲜人民,把邻国的朝鲜当成兄弟。他们对祖国深爱,对朝鲜人民情深谊厚。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当作自己的家人 [13]  。

人民军形象

在魏巍抗美援朝时期的作品中,朝鲜人民军的影子并不具有战争叙事的主体性意义,只是出于文本结构需要而特意设定的,即便有零星的描写,也时而从阶级友情角度取同情态度。人民军的影子虽然不是战争叙事的主体,但在文中依然能够见到他们可敬可爱的身影,他们是优秀的战士,真正的革命军人,他们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13]  。

获奖记录

编辑

文学类  

▪ 1994    第二届    “炎黄杯”人民文学奖    《地球的红飘带》    (获奖)    

▪ 1986    第一届    人民文学奖    《东方》    (获奖)    

▪ 1982    第一届    茅盾文学奖    《东方》    (获奖)    

 

(参考资料: [16]  [16]  [17]  )

人物评价

编辑

魏巍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魏巍的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都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作家徐贵祥评) [18] 

魏巍一生始终是一名战士,魏巍在文学上毕生追求的是把文学的革命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郑伯农评) [19] 

魏巍一生都秉持着无产阶级写作,虽然有些观点有待商榷,但他那代从延安走出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们在1949年以后的经历都非常复杂,不管他们后来持什么样的理想和观点,只要他们的写作遵循着信仰,都是值得尊重的。(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评) [20] 

在魏巍身上始终具有革命诗人的那种气质:敏锐的感应,饱满的激情,并在他的文、小说、杂文、通讯创作中,始终弥漫着一种诗的气息:构思时诗的意境,行文时诗的语言。(军旅诗人胡世宗评) [21] 

后世纪念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后世纪念(3张)

2011年,魏巍首座头像安置在上海奉贤海湾园 [22]  。

2012年4月11日,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福寿园园区内的魏巍纪念馆向公众免费开放,馆名由诗人贺敬之题词。馆内展出了魏巍生前使用过的衣柜、书桌、所穿衣物及百余件物品,还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阅读魏巍作品后写给他的亲笔信等 [23]  。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勇哥读史 优质创作者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高歌猛进的文学豫军:9名河南作家获茅盾文学奖,占五分之一

迄今为止,文学豫军在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大放异彩,表现得非常好,一共有9人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占据全部获奖者数量的五分之一。

2020-11-0434阅读6357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人和获奖作品

中国现代作家

与老烟是什么小说人物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