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为什么看侦探推理小说

1、易中天关于看小说的一段精确解释

中国人有三个梦: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这是易中天在《品三国》最后一集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自然,这个观点并不新鲜,让我拍手叫好的是他解释完三个梦后加上的一个尾巴,一句看似可玩笑其实却很有道理的话,“当侠客也指望不上时就看武侠小说,通过武侠小说完成侠客梦。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人喜欢看武侠小说”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你搜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的最后一集看下吧

2、横沟正史的无聊与有趣

横沟正史这个名字,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推理小说迷无法忽视的名字。他的作品也是无法忽视的作品。
最早接触横沟正史的书,是《犬神家族》,但是我看的版本却不是这个名字,而是《溅血的遗嘱》,那个时候大概还是世纪末的样子,读初中的时候。
到了高中,学校有整套的珠海出版社的金田一全集,那个时候哩哩啦啦的看了几本,偶然发现自己读的《溅血的遗嘱》正是《犬神家族》,如果有心的话,其实从人名也能看得出来,但是却始终没有往那个地方想。那个时候虽然有条件阅读,不过还是看的不多。
至于到了大学,涉猎的更加广,反而更是将这个老古董式的书籍跳了过去,甚至比不上他孙子金田一一的书看得多。
一晃就到了去年年底,突发奇想的对横沟正史又有了兴趣。原因在什么地方自己也说不清楚,如果说看的是江户川乱步,我有一个理由是买了一套电子书。而横沟正史呢?实在想不出来,为了看全图书馆也是去了不少趟呢~不过始终也还是没有看全。不过到了现在的情况,也实在没有兴致再继续看了。对于金田一系列,我只想说 “文学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作为悬疑小说是成功的,作为推理小说是失败的。”

为什么说它的文学史意义大呢?答案很简单。
现在凡是提到日本的推理小说,远古大神里面肯定有横沟正史的名字,侦探的经典形象里面肯定有邋邋遢遢说话还有结巴的瘦弱男子金田一耕助,推理小说的问题变迁肯定离不开“变格派”。从作者、人物和流派这三点出发,金田一耕助系列就占据了文学史上牢不可破的地位。也正是这种地位,驱使着后人重新的审读这些文章、重新的发现内在的精彩。当然,落在这里,则是一遍遍的消磨掉它原本的光环,丧失掉它高高在上的地位。
至于文书品格,则是本文所要着重谈到的内容。其重点就是上文提到的金田一的特色:惊险有余、推理不足。

如果想到推理小说,我们会想到什么?无论读得多还是读的少,有一点很重要的事,希望最后得到的逻辑链以及证据链都能确凿无疑的指向特定嫌疑人。坦白说,在这点上阿婆的很多小说也是非常的不严格,甚至雷蒙德钱德勒还在文章里面指出来过。譬如在《尼罗河上的惨案》里面,凶手所依托的时间的空隙就过于侥幸,这样的犯罪怎么能成功呢?《阳光下的罪恶》同样如此,阿婆对于药剂学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对于安眠药有一种无限的崇拜和依赖,将安眠药当做是麻醉剂来使用了。而让人心悦诚服的一类小说,则是奎恩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而他在文章里面直接面对读者的挑战,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易中天教授推崇《希腊棺材之谜》也并不是没有理由,这个事情曾经我当面问过他,他也说“那是本好书,值得来看”。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案件已经不需要侦探过人的大脑,取而代之的则是刑侦。逻辑再厉害也比不过详尽的罪证调查,CSI一类电视的风行,正是体现了现实里面的这种发展。《跳跃大搜查线》虽然是一个喜剧,但是它所呈现的日本警方办案的流程确实很让人受启发。逻辑推理确实有用,但是对于指控嫌疑人,给嫌疑人定罪,还是需要无所辩驳的证据才行。不然,说得再好也只是嘴炮。在这里推荐一本《陆桥谋杀案》,这本同样算是上古的推理书籍,就是将各种只靠猜想和推理的探案方法讽刺的很是到位,整本书基本上就是一本打脸集。上一章侦探有啥新想法,下一章立马出来新的证据来打脸,实在是搞笑。如果非要抬杠的话,古典时期的很多的作品同样是经不起推敲,只能说那些罪犯的心里实在是太脆弱了。能用心布置一个“完全犯罪”的布局,结果一被人识破就自乱阵脚,没有备案的罪犯,活该被抓。
所以到了现在,各类的推理小说往往不是侧重在核心案件,而是侧重在人物的塑造。这尤其是美国流行的硬汉派最为突出。因为不是重点,在此不赘述。但是应该看到,在那些书里面,案件往往并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仅仅是情节展开的动力而已。这类作品中呈现的,是有关这个案件的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才是那些作品的重点。
至于炫学派就是剑走偏锋了,太过了,有的时候不知道该看什么好。

既然推理小说的类型已经如此之多,为何还要以“推理不够”作为理由来评价他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让我回顾一下我读另外一个作家的经验。同样是高中时代,图书馆进了一整套的《卫斯理全集》,在课业没有那么忙的时候,就一本本的刷着看,也在班里形成了风气,可以与《哈利波特》一较高低。但是只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大家看过三四本之后,就纷纷表示,这个书是什么XX玩意。那个时候大家读书都还不多,类型小说的获得也不比今天这么容易,但是即便如此,在大家有限的阅读量里面,也隐约觉得,像是卫斯理这种小说不能再看下去了。实在是太糊弄人了,不管是作为科幻还是作为推理小说,前期的摊子铺的天大,将人的期待和阈值调的高高的,结果到了结局的时候,便开始胡说八道一番。拿着超能力外星人之类的敷衍了事。简直就是侮辱读者的智慧,和现在的国产恐怖电影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还是要把话说回来。当结尾出现外星人超能力鬼怪这些当然可以,但是就别打着“推理小说”的幌子招摇撞骗了。像是蔡骏、那多之类的作品,开篇就告诉你不能用着现实生活中的思路去理解文章中的故事,只要按照作者的设计一点点欣赏就行。像是马亲王的《她死在QQ上》同样如此,根本就是一个鬼故事,所以通过硬盘来杀人,大家根本不会有错愕感,看到最后也不会骂娘。但是如果前期没有铺垫,突然说这个案件的凶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行凶,恐怕真的会把书死了,把kindle砸了。

言归正传,终于要说到横沟正史了。不过先说一句,他的问题比起上面说到的卫斯理真的是轻微多了,他不是敷衍和糊弄读者,而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混淆了文章的重点。

先罗列下近期读的书: 《本阵杀人事件》《八墓村》《狱门岛》《恶魔吹着笛子来》《犬神家族》《夜行》《迷路庄的惨剧》《女王蜂》《三首塔》 。数量上不算多,还没有看全,但是其知名的几本书大致都看过了,对他的风格也有了基本的印象。

对于他的评价从文章开始到现在一直不高,这也不是什么欲扬先抑,而是有感而发的开门见山。各本书的问题先点出来,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剧透,不想失去阅读体验的,还请回避。
《本阵杀人事件》 是看的第一本小说,内容是古典的机械密室。其中机械还用了两次,一次是自杀一次是掩饰。如果这样结束的话,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故意的掺进了一个毫不相关的第三者。行文的时候将所有的嫌疑都指向了这个陌生人,然后再解出谜底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个不幸的过路人。他的指纹之所以到处都是,是因为他的手被凶手砍了下来。WTF!!!!这个已经不是叙诡了,而是利用文字赤裸裸的误导读者。这部书还是成功的,最起码证明了金田一耕助是个好侦探。后来他便以金田一耕助为主角,撰写一系列解谜推理小说,金田一耕助登场的长短篇总共有77部。另一方面,这本书虽然不是横沟正史的处女作,但是是他战后的第一部小说,可以是为他登上推理小说巅峰的起点。

接下来的顺序,就是按照出版顺序而非上面罗列的阅读顺序来评价了。 《狱门岛》(1947) 则具有了横沟正史作品的典型特征。因为不是专门的研究家,我不敢定论说是这本书是否是第一本拥有了如此特征的金田一作品,我只能说这本书里面的元素在后面的作品中都是反复出现,成为了横沟正史的招牌。
它的典型特征一般是一个大家族,无论现在怎么样,祖上肯定富贵过;因为富贵过往往拥有一栋豪宅许多房间;这个家族一定有一个不太吉祥的传说,现代人的生活始终无法摆脱这个阴影的笼罩。
在犯罪过程中的特点,则是连环杀人。金田一耕助极少像毛利小五郎一样信口开河的指认嫌疑人,所以也就避免了嫌疑人暴死的打脸情况。案件的发生过程是本书的重点,这个是与一般推理小说所不同的最大之处。他的作品就是靠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死人推动剧情的发展,与此同时,金田一的作用则是若隐若现。读者无法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投入到案件的侦破之中,只是单纯的看着剧中人物的表演。
在这本书里面,故事发生的场景则是一个封闭的小岛——狱门岛,被害者三姐妹就是来自一个大家族,原因则是牵扯到了遗产的分配,而这个遗产的受益人则是上一代人恩怨的结果。死者各有不同的死法,这个相当好看,而且配合着相应的诗句,更显得神秘与气质。不过让人不满的是,当得知所有的案件是由多个人共同完成的时候,则是一切无法原谅了。这种偷鸡的处理方式,太过于敷衍了。而最后的结果值得说一下,原本是为了财产采取杀了三姐妹,可是当最后得知所谓的受益人也早已去世的时候,荒谬感和脱力感达到顶峰。所谓的杀人理由,也变得可笑。这是我读过的金田一作品中韵味最足的一个结尾。

《夜行》(1948) 是我看过这几本书里面最为中意的一本。这个故事运用了两个元素,一个是无名尸,同时还涉及叙诡。两者相结合,虽然坦白说最后的解密过程还是有点因缘际会,但是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尤其是因为有着叙诡的设计,不合理的过程也是被带过了,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并不存在突兀感。这本书是我最为推荐的,当然,作为横沟正史的作品而言,它也许不够典型;但是作为推理小说,却是相当精彩。

《八墓村》(1949) 同样具有横沟正史作品的典型特征。在这个案件之中,这个村的祖先们被武士们诅咒,这个是不吉祥的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回村里继承一大笔家业,这个就是富贵的祖上;同样有一个大宅,甚至还有复杂的地下秘道。至于死者更是一个个的死去,发现尸体检查尸体成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矛盾。一旦故事疲软了,赶紧死一个人,然后再是一大堆如此反复的内容。至于最后的谜底的揭晓,更是让人啼笑皆非。金田一耕助在一个类似吹风会的谈话中,透露自己在最开始就已经锁定了嫌疑人,然后就放任她杀死了一个接一个的死者。如果看到这个地方,不知道会有什么感受?这本书在渲染死亡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惊心动魄,算得上是好看的悬疑小说;可加上最后的结尾,顿时感到狗尾续貂,立减一星。而这种狗尾续貂感,在不同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另外让人不满的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写满死者的纸条——结果最后只是臆想中随手写下的,却好巧不巧的被凶手利用,写下这张纸条的也成了被害者,这都那和哪啊。

上面提到了 《犬神家族》(1950) 是我最早读过的一本横沟正史的小说,虽然早就已经忘了剧情。这部书因为电影的存在,也是其作品中较为出名的一本。故事从名字——不管是《溅血的遗嘱》还是《犬神家族》——就能看出,这同样是关于家族的案件。推理的过程还算是勉强让人满意,但是问题在于作案手法实在是太过于凑巧。仅仅是上个厕所的时间就要把人杀掉,这样的不在场证明也太有难度了。同样的一个问题,在 《本阵杀人事件》 也提到过,就是多人犯案。当然,这个案件里面是有人替着凶手处理现场,但是在最初的时候,按照读者一般的思路是绝不会往这个方向去猜测。因为一旦这样猜测,可能性骤然变多,答案也不会是唯一的了。

说到这个时候,简直无力对接下来的书籍一一点评了,因为其内在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在太类似了。简直怀疑是有一个复印机,换换其中的人名地点,就又能捣鼓出一部作品。 《女王蜂》(1951) 也是这样的作品。住在荒岛上的女主人公来到了东京,结果她要与之相亲的几个对象接连被杀害。这个故事如果说还有迷人的地方,就是顺便破了女主人公父亲19年前被害的案件。但是,我总不免说这句话,就是其中的证据仅仅是凶手的在场证据。人都杀了,事情都过了19年了,仅仅是一点证据还怕定罪么?这个时候的凶手表现的太过冲动,当然了最后的结果也是被杀,避免了无法公诉的尴尬。至于几个相亲对象被杀的侦破,我根本就没什么印象。通过排查动机锁定了嫌疑人,然后就一切ok。

《恶魔吹着笛子来》(1951) 的情境酝酿的极为出色,侦查过程也有传统警察小说一样的跑断腿的描写,犯罪过程的描写也是环环相扣,往往是推理刚有了眉目,但是关键的证人就被杀了。可问题是,当时候回顾的时候,会发现凶手同样不是一个人,买凶杀人的理由也是牵强。这次的案件本来已经突破了大宅、孤岛这种封闭环境的限制,进入了正常的开放的社会,本以为会看一场好戏。结果最后还是落在了动机论上,一旦揭开了杀人的目的,嫌疑人则是迅速锁定,而作案手法也是一笔带过,似是而非的就给出了答案。这个是让我最为感到遗憾的小说,因为他有一度甚至开始批判现实了,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最熟悉的角落里面,仓促的结尾,让前面的工夫都白费了。

《三首塔》1970 很有黑色电影的气氛。故事也是从一份遗嘱开始,然后遗嘱的受益人开始互相残害。本作的主人公被无端地卷入了其中的案件,被以为是凶手。在他人的帮助下,她开始了逃亡的路程。这其中又有大量的有关于爱情、畸情、性虐待、探秘的过程,一路历险,都已经抛开了主线的杀人事件。但是这段惊险的过程,都已经然人大呼过瘾。但是还是像是上文说道的狗尾续貂,一旦回到了主线,案件的揭秘又是那么无力,白白的浪费了前面的精彩。在这个时候,横沟正史似乎已经不知道读者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书了。

《迷路庄的惨剧》(1975) 的宣传语上标榜“集大成之作”。的确,横沟正史作品的经典元素在这部小说里面都是有所体现。但是经过了前面几本书的洗礼,对于这种程式化的作品已经厌烦了。更不用说其中的案件的发生也好、破解也好都是掺杂着大量的偶然因素,这个是我无法接受的。从他的创作历程来看,这本书应该是他经历了转型之后,回归最初的一部作品。但是手头缺少更加丰富的资料,我不清楚他的转型是成功还是失败,所以也就无法对这种回归做出中肯的评价。如果转型失败,这种回归就只能是黔驴技穷的表现;而如果转型成功,这种回归则无疑是对自己创作生涯的一个总结。

在上一部分分别谈了看过的几部小说的感受。总体而言是失望大于收获。这其中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毕竟推理小说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读过的看过的早已经远远超越当时的年代。所以,这些小说从现在来看多么的不咋地,但是作为推理小说的基石,却是不容我们所忽视的。当然,仅仅是知道它的文学史意义对于一般的读者也就够了。已经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想从他的书中得到阅读快感的可能性真的有限了。

3、评价易中天

易中天,籍贯湖南长沙,1947年生。1965年,高中毕业的易中天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后来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易中天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于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均有涉猎。作品有《闲话中国人》、《读城记》、《品人录》等随笔体学术著作,还写了诸多杂文。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风云变幻的历史通过无厘头方式评说《汉代风云人物》热播后又与《百年讲坛》签约一年以史实为基础———

“韩信是待业青年”、“喏,相当于现在的ok”、“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你听过这样的历史课吗?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就是用这种手法将西汉前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有趣地表达出来。易中天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也由此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一档超人气节目。

近日,易中天又和《百家讲坛》签约,讲一年的“三国”,而今天中午,易中天品三国之《真假曹操》已经与“观众”见面,记者为此专访了易中天。

计划在电视上讲一年“三国”

讲座热播牵手央视

作为厦门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易中天以研究汉代历史见长,《汉代风云人物》在央视热播后,为何又要开讲一年“三国”?在采访中,易中天对记者道出了其中原委:“《汉代风云人物》热播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负责人曾来到我家,非常希望我能再次到央视开讲座,于是我就接受了邀请,最终计划在央视讲一年的‘三国’。”

未播先热引发出版界争夺战

演讲稿成了香饽饽

在采访中,易中天透露,他已经搁下所有的工作,专门准备“三国”的演讲稿。目前,节目已经录了十几集,而易中天已经完成了50集当中几乎一半的讲稿,但讲稿还未完成,争夺大战已经开始。

据易中天透露,当易中天和《百家讲坛》签约,准备再讲一年“三国”的消息传出后,出版界便展开“三国讲稿”争夺大战,各家出版单位纷纷开出优厚条件,高起印数签约,目前已被炒至首印10万册起拍。

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

还原史实做到妙说

在采访中,易中天一直在强调,他此次的讲座力图还原史实,而且不讲《三国演义》,也不讲《三国志》,而是要妙说“三国”。

易中天解释道:“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公信性虽比较强,但读来枯涩乏味;最流行的是‘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但其中想象成分过多。”

“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易中天说。

为调动观众兴趣选择“趣说”

加点无厘头很必要

“很幽默,常常引人发笑。”很多观众这样评价易中天的讲座。同时,也有人认为易中天这种讲述历史的方式是在“戏说”历史。

易中天似乎很不满意这种说法,他说:“我哪里‘戏说’了!‘戏说’是一种游戏,讲的故事都是莫须有的,都是编出来的。而我所讲的东西全部有历史根据,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我把我的演讲风格分成三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其二为‘趣说’,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会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这是最高的境界。”易中天说。

讲坛下的易中天

听着有趣做来乏味

易中天介绍自己,他不是科班出身,不受历史研究套路的束缚,过去的生活经历让他更明白老百姓需要什么、想看什么。所以他想用尽可能直白的文字、现场感的表演,将历史的本来面目通俗地讲出来。

虽然听着有趣,但在谈到自己平时的研究时,易中天表示,“是很枯燥乏味的”。易中天说:“长时间坐在桌子前,不是看书就是写作,很乏味,但是在电视上讲出来,观众肯定看得有意思。”经常看帖从不回帖

“超女”的歌迷自称“凉粉”、“玉米”,年近60的“超级教授”易中天也有一批忠实的拥趸者,他们自称“意粉”、“乙醚”,还自发地在百度贴吧里为偶像建起了一个“易中天吧”。谈到自己的“粉丝”,易中天说:“我和‘意粉’没有过什么交流,我常会去百度里看看帖子,如果有中肯的建议,我也会加以考虑,但是我看帖子从不回帖,因为我怕别人知道我的IP地址。”易中天笑了起来。

观点交锋

被批评讲历史态度不严肃

“大话三国”惹争议

就在易中天评说“三国”越来越热的时候,对其这种评说历史的方式,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

在持不同态度的意见中,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易教授应该保持一个起码的严肃态度,学者讲课像周星驰那样插科打诨是不合适的。”易中天回应讲历史不能像做八股文

对此争议,易中天认为历史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像做八股文那样死板地面对历史,而必须要有“史感”,感受历史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纸上开讲

易中天认为在“三国”的历史上,很多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还有一句口号:“诸葛亮是人不是神,曹操是人不是鬼。周瑜不是小心眼,刘备不是窝囊废。”

诸葛亮是个大帅哥

易中天说:“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作为学者,我自然看重第一种。‘三国’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是因为《三国演义》写得很生动。”

“例如诸葛亮,《三国演义》将他写成一个穿道袍、摇羽扇的神仙式人物,但事实上,他出道时才26岁,1.84米的高个,不可能是一个一嘴长须的老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大帅哥嘛!所以我觉得,只要展现历史富有人性的一面,把英雄看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同样能得到观众共鸣。”易中天说。

“借东风”没有的事

在“三国”的历史上,其实借东风一事是根本没有的,诸葛亮也没有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什么的。

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确实去过东吴,只是去送信,信送到了就回来了,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也都是刘备指挥的,至于空城退司马和七星续命也是虚构的,诸葛亮根本就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厉害。

火烧赤壁安错功臣

“在火烧赤壁中,其实鲁肃是起了大作用的,而不是《三国演义》当中的那样,诸葛亮起了关键作用。”易中天说,“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其实是鲁肃说服了孙权和刘备联盟,而《三国演义》里却把鲁肃写得太窝囊了,实际上鲁肃是个雄才大略的枭雄。”

易中天还说:“在随后的战争中,周瑜率领大兵打败了曹操,都没诸葛亮什么事,诸葛亮只不过是向孙权表达了刘备的诚意而已,这就和《三国演义》中的不一样,我会在讲座中一一向观众解释的。”

4、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火-------2018-12-22

看了这么多的侦探小说,我最喜欢两位,一个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另一个就是长期活跃在日本文坛的东野圭吾。听我妈妈说易中天教授还向中国读者推荐东野圭吾呢,说是中国人需要学一学他的逻辑推理。

这两位作家在写作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阿加莎的笔下有两大名侦探,一个是曾经当过警察的赫尔克里·波罗,另一个是马普尔小姐。在东野圭吾的笔下,也有两个大侦探,一个是刑警加贺恭一郎,另一个是著名的物理学教授汤川学。其次,两位世界级侦探小说家都不只写侦探过程、侦探结果,也涉及到人们的心理。

东野圭吾有一个专门的系列侦探小说,主要描写人们的复杂心理,代表作有《使命与魂的尽头》、《虚无的十字架》、《黎明之街》。这个系列,我只看过《使命和魂的尽头》和他的《黎明之街》。

《黎明之街》讲了迈入三十岁的渡部,一天和自己大学登山社的朋友出去聚会,三个人感慨自己离浪漫的爱情渐行渐远。渡部对自己新来的同事中西秋叶有些暧昧的情感,中西秋叶明明反感婚外情,却和有妇之夫渡部有了美好的爱情。遇见警察芦原之后,才知道在十五年前,因中西秋叶父亲的婚外情,而导致母亲自杀。作为她父亲的婚外情人的下条丽子在自己家中被杀。而芦原一直怀疑中西秋叶就是杀害下条丽子的凶手。知道这件事的渡部再次面对中西秋叶的感觉有些难受,他不想自己深爱的女人是一个杀人凶手。诉讼期限到来的那一天,中西秋叶拿出来藏了二十五年的信,原来是下条丽子虽然作为中西秋叶父亲的情人,但她却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中西秋叶的父亲,而中西先生只把下条丽子作为自己的烟幕弹,他真正的外遇对象是自己的妻妹妙子。可悲的是,下条丽子是真的喜欢中西的父亲。得知真相的丽子用刀自杀。秋叶恨自己的母亲因为丽子而死,丽子自杀的当天,秋叶在家里练单簧管,看到了丽子留下的遗书,知道了真相。秋叶因为母亲的死迁怒丽子,当她看到遗书的时候,她让警察和自己的父亲误会丽子的死亡和自己有关,让自己的父亲和姨母不能胡来。等到诉讼期限到来的那一天,把真相告诉所有人之后,她飘逸而去。

这本书很适合女同志读,因为详细描写了一个男人如何出轨,以及在出轨中,使用的计谋。《使命与魂的尽头》仔细描写了责任是什么,如何负责任。看完这部侦探小说,对一个二十岁的我触动很大,人活在世上就是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对国家等履行应尽的责任。

东野圭吾迄今为止一共出版了十本关于加贺恭一郎系列,分别是《毕业》、《沉睡的森林》、《恶意》、《只差一个谎言》、《红手指》、《新参者》、《我杀了他》、《谁杀了他》、《麒麟之翼》、《祈祷落幕时》。

这些书特别适合家长阅读,排名第一的是《红手指》。五十岁的前原昭夫回到家里,发现自己家里躺着一个六七岁女孩子优菜的死体。前原昭夫知道这一定是自己被宠坏的孩子直祀的杰作。前原昭夫的妻子八重子想尽一切办法替自己的孩子隐瞒,甚至想到让自己已经患帕金森综合症的婆婆政惠顶罪。他们没有想到这种小把戏已经被加贺看出来。加贺告诉他们,家庭生活的不容易让政惠假装生病,是为了和自己去世的老伴交流,无论是直祀杀人还是让自己的母亲顶罪,他都知道。当前原昭夫的母亲拿着昭夫小学一年级送她的礼物去顶罪的时候,昭夫终于良心发现,告诉了刑警真相。

分析直祀的性格,他因为被母亲宠坏,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当他与优菜相谈甚欢的时候,优菜只不过是单纯想回家,直祀却认为优菜要抛弃自己,于是痛下杀手。这本书告诉家长,孩子性格的形成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作为父母尤其不能过分娇宠自己的孩子。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把婆媳关系描写的非常细致。

第二本适合读的书就是《麒麟之翼》。青柳悠人在读初中的时候参加了游泳社团,当时的社团中来了一位叫吉永友之的天才少年,青柳和自己好朋友黑泽翔太,以及达也对此不满。一次在当时的全国比赛中,担任最后一棒的吉永出现失误,另外三个人按照教练平时教的错误方法戏弄吉永,没想到一失手让吉永成为了植物人。游泳教练系川帮助他们隐瞒了这件事。青柳浏览网页的时候,发现吉永的母亲在网上写关于吉永身体恢复的事情。青柳找到了日本桥中保护病人的神以及保佑人不溺水的神,通过叠千纸鹤的方式替吉永祈祷,青柳悠人的父亲武明发现了儿子的行为,青柳悠人觉得自己的行为被发现了,心理不是滋味的青柳悠人没在为吉永祈祷。

武明接着为儿子的朋友祈祷。武明想让自己的儿子和他的朋友忏悔自己的行为。他先找到儿子的朋友达也希望知道真相,达也为了自己的前途杀害了武明。武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承担责任,爬到了日本桥的麒麟像上。在日本麒麟是让人回头的神。路过此地的八岛冬树看到了武明的尸体,八岛冬树在武明的工厂工作过,冬树在武明的工厂相当于农民工,因为自己的工伤没有得到工地的赔偿,反而被辞退,而自己的女友中原香织马上要生育。看到这一幕,一时糊涂的八岛抢了武明的钱包,却因为太过害怕被车撞了。当时所有的刑警只看到了八岛抢了武明钱的犯罪事实,却没有看到武明具体是怎么死的。

这一本书警示家长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孩子直面错误,勇敢承担责任,而且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他人的优点,降低嫉妒心。本书不但适合家长读,也应该让刑警读,如果系川当时可以正确教所有人,也让青柳悠人,达也,黑泽翔太勇敢承担责任,那么很多事就不会发生。

第三本是很温暖的《新参者》。新参者在日本泛指新来到的邻居。日本桥属于东京最古老的地区,因为工作的事情,加贺从练马警察局来到了日本桥警察局,在小传马町独居的三井丰子被人勒死。为什么有人要杀他,加贺恭一郎从仙贝家开始调查,告诉仙贝家的掌柜文孝,保险公司的田仓即使让警察怀疑,也不愿意告诉警察自己的不在场证明。原来文孝的母亲聪子患了癌症,文孝的妻子很早去世,而自己的女儿菜蕙正在准备自己的美容师考试,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和母亲受到刺激,文孝让田仓告诉母亲,她只得了普通的结肠炎。钟表店的当家玄一因为自己的女儿香苗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所以自从结婚之后没有跟自己的家人来往。香苗怀孕了,玄一一直找人关注香苗,知道女儿的动态的玄一来到水天宫祈祷女儿的平安生产。水天宫是日本人祈祷平安生产的神社。丰子和自己的丈夫直弘多年前协议离婚,因为刚搬到日本桥不熟悉。误以为西饼店的店员美雪是自己儿子的女朋友,当峰子看到美雪已经怀孕的时候,她决定默默守护她。峰子年轻的时候学的是英语专业,她觉得多年的家庭生活禁锢了自己的梦想。这个时候,她发现了自己的大学好友多美子,多美子带领峰子走上了翻译道路。峰子的事业越做越顺,与此同时,多美子和英籍日本人橘更次订婚,两个人决定到英国定居,多美子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峰子。峰子埋怨多美子,自己的工作刚刚有所起色,多美子就弃她而去,尤其是当峰子被杀的时候,多美子认为她有很大的责任,甚至想和自己深爱的男朋友橘更次分手,最后她明白,峰子原谅了她,甚至买好了多美子和橘梗次都喜欢的东西作为礼物。峰子和直弘都爱弘毅,然而三个人因为不会沟通而关系弄得很僵。峰子和弘毅甚至认为直弘的女秘书宫本祐里是直弘的情人,真相却是宫本是当年直弘一夜风流的结晶,弘毅和直弘最后解开了心结。虽然峰子不在了,弘毅,直弘和祐里组成了新的幸福的家庭。

以上这些都是加贺的调查的结果,让逝者安息,让那些无辜的人尽快的恢复,让那些误会消除,这就是加贺办案的原则。

东野圭吾笔下的那些嫌疑人,虽然有各自的苦衷,加贺虽然同情他们,但犯罪是东野圭吾绝不允许的。而东野圭吾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那些受害者的家属,东野圭吾让自己笔下的加贺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尽管东野圭吾写的是犯罪故事,但他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这是我最喜欢东野圭吾的一点。

除了这三本之外,如果想探究加贺的成长和情感,可以阅读《毕业》、《沉睡的森林》、《祈祷落幕式》、《恶意》,这几本等。《谁杀了他》、《我杀了他》,是东野圭吾和喜欢侦探小说的人玩的一个侦探游戏。东野圭吾创造了无比寒冷的《白夜行》,《白夜行》只提出来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问题。它的姐妹篇《幻夜》,我觉得除了继续描写女主角的狠毒之外,没有别的建树,应该算是他的败笔。以汤川学为主角的《禁忌魔术》系列,在一定程度上算防骗,值得读,还有描写家族传承的《梦幻花》也非常好,值得读。

2016 年8月15日

5、易中天是怎么样的人

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文学硕士易中天聪明过人。认为作家的智力较常人更高,只是一个惰性结论,而非实事求是的观察。中国作家中的笨伯,实在是指不胜屈的,当然未必于今为烈。在此情形下,阅读易中天洋溢智性的文字,便大是幸事。我读过易先生大部分作品,他们最低限度也能确保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忏悔与做人》似乎属于这位学者型作家的另类,通过它我们还发现了作者的人文深度和社会悲悯。能够在学术文章的阐发中借鉴侦探小说的结构,使思想的推演具有“且听下回分解”的趣味性和悬念感,每一个论点的给出都能伴随一道利落的剑影,堪称易中天的绝活。

6、易中天是做什么的?

厦门大学教授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
易中天,籍贯湖南长沙,1947年生人。
1965年,高中毕业的易中天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后来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易中天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于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均有涉猎。作品有《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读城记》、《品人录》、《书生意气》、《破门而入》、《艰难的一跃》等随笔体学术著作,还写了诸多杂文,甚至还写小说。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7、春来不是读书天(易中天)阅读答案

快开春了。

春来不是读书天。春天里诱惑太多:“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天里应该去远足,去踏青。当然,最应该的还是谈恋爱。就连小动物都知道,春天是恋爱的季节。所以,春天即便要读书,也只该读“情书”。

但,春天里读不得书,其他时候就读得么?也读不得的。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没什么读书的季节。

读书也未必有什么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都不过是一帮穷酸秀才编出来自欺欺人的鬼话。当然极个别读书读发达了的也有,但这并不能证明读书有用。因为他们一旦升了官发了财,先前读过的书便都束之高阁了。可见还是没有用。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或者说,读书的理由是什么?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在我自己,则是因为害怕。

一个人的童年,大约难免是要伴随着恐惧的。如果他还曾经有过在黑暗中独处的经历,这种体验就会更加刻骨铭心。记得小时候,最不喜欢或者说最害怕的事情是到了晚上妈妈还不回家。所以,一到太阳下山,我就会站在路灯下等妈妈。那时正好在搞“三反五反”,我妈妈虽然只是一个小职员,也不能按时下班的,因此我常常在路灯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当时负责看管我的三姨还是个中学生。她这个大姑娘拿我这个小男孩毫无办法,怎么哄也哄不回去,直到她后来学会了讲故事。

讲故事,大概是人类克服恐惧最古老的办法了。

恐惧是人类一种不可磨灭的远古记忆。正如婴儿落地的第一反应是放声大哭,人对世界的第一体验也是恐惧。对于初萌的人类来说,世界是美好的,更是恐怖的。它固然有温暖的阳光,和顺的风雨,可口的野味,却也有狼虫虎豹、凶禽猛兽、水怪林妖。尤其是一到晚上,它就变得狰狞恐怖,阴森残忍,鬼哭狼嚎。赤身裸体一无所有的人类只能躲进洞穴,相互偎依在火堆旁苦熬。不知那漫漫长夜何时才是尽头。

长夜这个概念就是那时形成的吧?如果那夜晚很美好,人们只会嫌“春宵苦短”,不会说“长夜难明”。夜长梦多啊!

这时,一个年长的人开口了。他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最早讲故事的那人是谁,但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得知,那些被黑暗和恐惧包围的洞穴人将会平静下来,最后安详地睡着,就像婴儿在妈妈的歌声中睡熟一样。正如“诗是我们悲哀时的催眠曲”(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故事也是我们恐惧时的镇静剂。谁都知道,人们讲故事最多的时候是晚上,而晚上的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又是鬼故事(恐怖故事)。黑暗中听一个人讲鬼故事,那种体验是惊心动魄却又极具快感的。几乎没有人能抵御那挡不住的诱惑(太小的孩子除外)。事实上,只有故事中虚拟的恐怖才能战胜生活中现实的恐惧。这是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的一场“以毒攻毒”的自卫反击战。向着荒蛮的外部世界,也向着脆弱的内心世界。

故事一讲开头,就止不住了。于是又有了别的故事:神奇的故事,美丽的故事,悲壮的故事,感伤的故事。当然,仍然还有恐怖的故事。

后来,又有了书。有了讲故事的书,也有了不讲故事的书。

没有人会愚蠢到把书等同于故事,但据我个人的经验,读书的爱好却多半开始于听故事。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特别爱听故事,那么他长大以后多半会爱读书。我之所以要说“特别”,是因为几乎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小孩,但特别爱和一般的喜欢还是有区别。特别爱听故事的孩子不会满足于听大人讲(大人能讲的故事毕竟有限,何况讲故事的要求也未必总能得到满足),他还会想办法自己找故事来听。最会讲故事的是谁呢?是书。于是,他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成为一个读书人。

如果他不但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那他就还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一个写书的人。

我现在好歹可以算是一个读书人甚至写书人了。但我仍然爱听故事,尤其是爱听鬼故事。我最爱看的书是侦探小说,而看过以后终身难忘的,则是两个英国作家讲的两个恐怖的故事:《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和《隐身人》。记得那是上中学时,一天夜里读完《隐身人》,竟不敢走出房门去上厕所,因为我不知道那隐身人是否就站在门口。

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来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书的好处,就是能把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

从此,每当黑暗包围恐惧袭来,我便读书。而且,正是因为读书,我还变得喜欢一个人独处,哪怕窗外北风呼啸,一团漆黑。我不再是路灯下等着妈妈回家的小男孩,也不在乎是不是有很多人和我在一起。

当然,我也不一定要读故事书。

不过,这似乎不该是春天里讲的话。

春来不是读书天。春夜里即便闹鬼,那施施然前来造访的,也多半是帅呆酷毙的男鬼或美艳绝伦的女鬼,怕什么呢!

8、易中天高中毕业后受到小说《勇敢》的启发而自愿支援新疆的,你相信吗?

易中天是在出名后才说,他自己当初是因为受到了前苏联作家所写的小说《勇敢》而自愿的参加支援新疆工作了。我认为我们可以半信半疑的去看他所说的这句话。我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有两点理由。

第一,易中天在他高中之后就去参加支援新疆工作了,这个时候他的年龄还小,当时他的内心应该比较纯洁,不会想太多。所以根据他去支援新疆的年龄可以看出,他很有可能是因为受到小说里面的情节的影响,所以自愿的参加了支援新疆的工作。而且表示他在新疆那里一直呆了将近有10年的时间。这证明他是很有决心的,真的是想帮助新疆发展,所以才去的。

第二,为什么易中天他明明可以去寻找其他的出路,或者说更好的出路,而他偏偏去支援新疆呢。我认为这有可能和当时的政策有关,也有可能是易中天认识什么亲戚朋友,可以通过他支援新疆这件事,从而给他的未来就业或者发展方面提供相对的便利。这也许是易中天去支援新疆最大的原因。

无论是否出于自愿,但是易中天能够在他十分年轻的时候去支援新疆,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我们现在来说的话,也是十分值得学习的。所以我们也不用太过在意易中天当时是否是因为受到了小说中的影响才去参加支援新疆的工作的。既然做了,我们就应该称赞他。

9、易中天是怎么样的人

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文学硕士
易中天聪明过人。认为作家的智力较常人更高,只是一个惰性结论,而非实事求是的观察。中国作家中的笨伯,实在是指不胜屈的,当然未必于今为烈。在此情形下,阅读易中天洋溢智性的文字,便大是幸事。我读过易先生大部分作品,他们最低限度也能确保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忏悔与做人》似乎属于这位学者型作家的另类,通过它我们还发现了作者的人文深度和社会悲悯。能够在学术文章的阐发中借鉴侦探小说的结构,使思想的推演具有“且听下回分解”的趣味性和悬念感,每一个论点的给出都能伴随一道利落的剑影,堪称易中天的绝活。

10、易中天的介绍和评论(越详细越好)

易中天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
后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

例如那段韩信投项羽“无所知名”后改投刘邦,在军中当“接待”,因违反军纪险些被杀一段: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易中天先生幽默语录

1.晴雯又没和宝玉那个,和宝玉那个的是袭人!

2.韩信刚参加工作那会儿...

3.诺,相当于现在的OK

4.哪个想呆在这种鬼地方哟。

5.……然后韩信就和那个南昌亭长绝交了~~~不跟他玩了!

6.那个印就在手里磨阿磨,磨阿磨,等到方的都磨成圆的了,还不给人家!~

7.刘邦:“当将军还不行,那就让他当大将军~~

萧何:“那就再好不过了。”

8.哎呀,,那我骂过了怎么办、老师的语气和表情太可爱了

9.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10.韩信,你不是个厚道人!

11.那小子他妈的不听我的,他要是听了我的,他今天会这样?你还能活着吗?

12.易中天:我提出一个观点,有个性,有个性就有魅力,没有个性怎么有魅力?

主持人小超:我充分体会到易老师语言的魅力。

易中天:我自己也觉得我很有魅力。很多粉丝,很多MM(笑)。

13.“这么多人你不追,偏去追那个韩``什么信的”

14.他(韩信)经常去蹭饭吃的一家叫南昌亭长……把饭先做好,等他来了就吃完了——人家讨厌他嘛……他脾气还大的不行,一甩袖子,绝交。

15.您老人家(南昌亭长)是个小人啊。

16. 韩信大笑“想不到我今天与樊哙这种人为伍啦!”——樊哙怎么了吗?

17.“不要以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夫,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

18.刘邦对萧何说:"他妈的,你小子跑哪去了!",

19.“晁错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变法,象跟搅屎棍子,搅得朝廷上下是不得安宁”

20.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 ,那倒也是可能的!

21.弄得汉景帝,对他有点崇拜。太子的家人呢,也对他有点崇拜。

22.哪有说大侠用斧头的,或者是两把铁锤(作企鹅状),这不成体统

所以说剑是很高贵的。

23.“我要是把衣服让给别人穿,那是‘以身相许’!”

24.“晁错说:‘那不管啦,削之亦反,不削亦反!’那我们就搞他一下!结果两个人一看,还真反哪!”

25“刘邦想‘对啊,这个时候不能骂韩信哪,这个时候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呀。’一拍桌子骂:‘混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要当就当个真齐王,干吗当假的呀!给他封个真的’”

易中天火了,成为了文化偶像。在西单签售能签得手都抬不起来的不多,签到需要警察出动的,更是没有。但这些都因为易中天而发生了。让人感动欣慰的是,这些事都是因为一本《品三国》的书,总是让人觉得人们对读书还是热情犹存的。也让我们这些做出版的看到了希望。
易中天的火来的有些过猛,更是让人做梦也没想到,这火能烧得这么大这么久。火烧起来,但人们却不想扑灭它,因为这火没什么不好,可以照亮更多的人心,可以让知识不再以星星之势燎原,可以让老百姓也知道中国的文化思想宝库里都有些啥东西能看懂,让我等人也明白了搞学术的高级知识分子并不只是高高在上,也可以直接地为老百姓做些实惠事,丰富一下业余文化生活。
很多媒体都说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谢百家讲坛,是这个节目让他出的名。可仔细想一想,其实百家讲坛应该感谢易中天。想想百家讲坛有多少名人学者登过坛,可让人记住的又有几个?阎崇年、易中天、刘心武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书的畅销,更是他们自身文化底蕴的魅力在里面。其他登坛者,虽也是学富五车,但在叙事的技巧上和讲座内容的设计上却远不如以上几位。他们的书的畅销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百家讲坛,因为电视毕竟不如纸读物更容易贴近百姓,电视要在固定的时间看固定的栏目,而且必须死守在电视机前,万一哪句话没听明白,还不能倒回去重播,(从这一角度说DVD都已经领先了)。书则完全不同,时间绝对由自己支配,可以重复看无数次。看过书回头看电视,更容易明白。这样一来书的广大读者们也都自然喜欢上了这个节目,知道了这个节目原来可以让老百姓知道那么多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事,而且能听得懂,听得有趣。
其实百家讲坛的主要贡献是请了这些人去,让老百姓与学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这完全出于收入率考虑的,他们不会想到请他们的时候要告诉他们:上我这个节目就可以出名。那么这个节目一定办不好,而且也不会让上节目的学者们都出名。所以,百家讲坛要感谢易中天,感谢刘心武,不要看着他们的书火了,都说是百家讲坛的功劳。
那易中天的火到底是因为什么?难道是他长得有风度,很儒雅,口才好,懂得说大白话。当然都不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谢中国文化长久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学魅力,刘心武揭红楼火了,易中天品三国火了。四大名著的魅力放在任何时代任何人群心中,都是中国文化的灯塔式标志。老百姓口耳相传的东西而最后又能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你说它的生命力有多强,基础有多厚实?现在的什么红学研究会、三国研究会,不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这些文化精华在老百生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么。因为老百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好东西不能丢。
戏说的电视剧给了阎崇年一个广大的平台,让他可以“正说”,如果没有戏说,谁又会理会正说呢?其实他讲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历史,史书上白字黑字写的清清楚楚的,但有意思的是,“正说”系列图书的走红却不是因为人们想知道历史的真实是什么样,而是想知道戏说的是不是真实的历史。谁让老百生实诚呢?说是戏说了,还是愿意相信。
关于三国的电视剧电影却没有什么“戏说”在里面,都是从原著中公公正正改编来的,甚至书中的对话都照搬不动。但三国没有戏说么?其实罗贯中就是一个最大的戏说者。《三国演义》的故事又有哪一个是真实的历史史实呢?人们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早已是耳熟能详,可是真正的三国历史,又有几个人知道呢?电视剧为“正说”清朝历史提供了舞台;四大名著本身就已经在200多年前为今天的“拔乱反正”三国历史留了话柄了。中国老百生都200多年的时间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了,能不急么,他们都有知情权啊。易中天满足了他们的权利,就像古希腊神奇里的点灯人,你就他能不火吗?

c5180179 魔法师 四级(2289) | 我的贡献 | 我的消息(0/5) | 个人中心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山河表里,铁马云雕共绝尘;漫嗟荣辱,酒酣犹诵大风歌。去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迷倒了无数“意粉”,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本书是CCTV《百家讲坛》超人气节目——易中天教授主讲《汉代风云人物》的全文字增补典藏版。讲述了晁错、袁盎、窦婴等功臣之死与时局;韩信的崛起、功过及成败;汉代的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其崛起、胜利、成功、对手的传奇,呈现出纵横捭阖的大历史风貌。

与易中天为什么看侦探推理小说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