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什么是细腻的笔触

1、有什么文章对写抒情文、记叙文,需细腻笔触描写的,感动人的有帮助的文章,小说?

有些同学写的记叙文,虽也能把事情交待得眉目清楚,有条有理,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平平淡淡、空泛单调,如同“流水账”。这往往是由于重点不突出,能体现中心的高潮推不上去,把重点内容写得和非重点内容一样平板,不能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整篇文章也就不能生动感人。
所谓“记叙重点”,就是记叙文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部分内容。怎样才能使记叙的重点鲜明突出呢?现从我们学过的课文的写法中归纳了十种方法,供大家供鉴。
一、精雕细刻法。就是抓住突出主题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入微、具体充分的描绘,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把表现人或事物特点的部分清晰地展示出来。例如《背影》,它所表达的中心是父子之爱,而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正是体现父子深情的重点,于是,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尽、细腻的刻画:“我看见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过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物行动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里“探”的小心,“攀”的吃力,“爬”的艰难,都揭示了父亲的舐犊深情,而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眼泪一下子出来了,这样儿子对父亲的挚爱也自然流溢于纸上。如此,就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又如《包身工》中通过对包身工起床情景的详细描写来揭露包身工生活条件的恶劣,受剥削之深重;《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通过对吴吉昌扫街情景的细致刻画,来表现吴吉昌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抓住重点精雕细刻来突出中心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做到“精”和“细”。“精”就是要准确贴切,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要选择能恰当地体现中心思想的内容,“细”就是详尽入微,毫发毕现,形象逼真,力求给人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二、铺张渲染法。就是抓住要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全面展示事物的特点,就象绘画中在简笔勾勒的基础上敷以浓墨重彩一样,使形象更加绚烂艳丽,从而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重点写了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面,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用了比喻的手法,对这三拳进行了充分的渲染: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视觉、听觉作了一大串形容,充分渲染了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三、多侧面展示法。在记叙文中,对于要重点表现的人或物,若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加以表现,对形象的刻画就会更加具体和全面,并使之产生立体感,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例如《琐忆》一文,既写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友能爱的一面,又写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敌能憎的一面。这样就展示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完整、饱满,也更真实、深刻。
写景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我的空中楼阁》。
要多角度表现人或事物,就要学会辨证地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材料要围绕中心不能横生枝蔓、杂乱无章。
四、直抒胸臆法。就是抓住叙述的重点,紧扣文章的中心,用精辟有力的语言,简明扼要地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表达方法上,是一种直接的抒情和议论。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每一个典型事例叙述完毕之后,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来抒写作者的感情,揭示事件所包含的意义,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但应注意,抒情和议论一定要有相应的、充分的叙述与具体的描写为基础。不然只会显得空洞,不仅起不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反而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
五、层层铺垫法。把重点的人、事、物放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既显得醒目,又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同样,把要表现的重点放在后边,先写次要的人或事物用来赔衬,也能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就象舞台上的戏剧一样,先有锣鼓之声和卫士的亮相,然后再让主角出场,以显示其大将风度。如《明湖居听书》一节中,要重点表现的是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艺,但文章并不直接从王小玉入手,而是先写戏园子里听众爆满,人们都慕名来听王小玉说书;接着写一个面貌丑陋的琴师演奏技艺的超群;又写了黑妞的精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的演唱,最后才是主角王小玉出场,她的演唱又压倒了前边的黑妞,折服了所有的观众。这样写来,如同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愈高愈奇,愈奇愈妙,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运用这种方法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开头的内容虽不直接表现主题,但还是间接为中心服务的,要写出与中心人物或事件的联系,要能够对中心内容起到陪衬的作用,为表现中心服务。
六、悬念蓄势法。为了突出文章记叙的重点,往往先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注意,吸引读者去猜测事情的原委、真象或结果,然后层层剥笋,把故事推向高潮,最后揭示谜底,通过吸引读者注意力,加深读者印象,来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驿路梨花》,文章记叙的重点是“谁是小屋的主人”,在开头先设一悬念领起全文:深山月夜,梨树林边,竹篾泥墙,房门反扣,用炭字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到底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然后写瑶族老人,二设悬念,引发梨花姑娘;由梨花姑娘引出解放军造小屋,三设悬念:解放军为什么盖这小屋呢?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巧置误会,设悬----释悬----带出新的悬念。通过这些悬念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使文章记叙的重点突现出来,完成了主题的表达与升华。
悬念的设置要紧扣重点,自然合理,防止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七、对比烘托法。人分宾主,物有主次,红花虽好,还需绿叶陪衬。在对比中,事物的特点才体现的更鲜明。在《绿》一文中,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加以烘托,又用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与秦淮河的波色与之相对比,反衬梅雨潭的绿绿得醉人,绿得令人惊诧,绿得无法比拟。《故都的秋》中,也多次用南方的秋来对比衬托北京的秋。写人也一样,《群英会将干中计》一节中,愚不可及而又自以为是的蒋干,和足智多谋、成竹在胸的周瑜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对比当中,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生动。
对比衬托,可以是同一种性质的材料,如《猎户》中百中老人来衬托董昆,使主要人物董昆的形象得到丰富和补充,也可以是反面的材料,如蒋干之“愚”反衬周瑜之“智”。
八、扬抑曲折法。“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情节的起伏跌宕,顿挫曲折,能强烈地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变色龙》、《项链》、《促织》等,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有的文章,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制造波折。先写对人物的某种看法,而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这既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逐步深入的,同时也通过对反面的否定而增强了对正面的肯定的表达效果,从而使正面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例如《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欢小蜜蜂,后来变得不仅喜欢,甚至想变成一只小蜜蜂。正是小蜜蜂勤劳、奉献精神的感动,才有作者思想感情的巨大转变。这样就突出了小蜜蜂的高尚品格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应注意,“抑”要有分寸,要为下文的扬留有余地。“扬”要把握契机,做到合理自然,水到渠成。
九、删次简冗法。一篇文章处处都详写就没有了详写,处处是重点就没有了重点。只有当详则详,该略就略,方能突出重点。这就要求在明确中心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素材,看哪些能恰当地表现中心,就作为重点,加以详写,哪些与中心无关,就大胆地删去,该略写的地方,就简明扼要。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原文中,曾有一段表现民工们中毒前干劲特别大的文字,写民工们春节也不休息,还开展了劳动竞赛,每人一天挑了几百担土等等。这显然与文章歌颂“寻找、运送特效药”的人们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没有关系。于是在选入中学课本时,就被删去。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文章对民工中毒的原因和过程没有交待,因为这些材料不仅无益于中心思想的表达,而且有害:试想,这么好的民工----我们的阶级兄弟,怎么会中毒了呢!但它作为事情的起因,不交待不行,所以只需用一句话交待一下就行了,决不可以详写的。
材料的取和舍,详与略,要以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为准。该详时则不吝笔墨,酣畅淋漓;该略时则惜墨如金,扼其要语;该舍时则删次削冗,毫不吝惜。

2、蒲松林的小说《狼》 的赏析



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二、字词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三、《狼》分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户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是第三层。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果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方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7a686964616f31333233656463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一个正确的道理,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3、我看中国古代女性小说人物特点

相同的命运 不同的抗争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人物人格魅力

“妇人之随夫,如花之附于枝,枝若无花,逢春再发;花若离枝,不可复合。”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真实写照。传统的道德观念把女性对幸福的追求压制到最低限度,从大家闺秀到良家妇女,更不用说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根本没有追求爱情、追求尊严的权利,在那样的环境中,一个女子沦落也好,抗争也罢,其悲剧命运在冥冥之中似乎早已被注定,想要追求至死无悔的真情,追求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恐怕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如此,文学主人公的不同追求和抗争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却会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不同的反响,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下面我以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几篇影响比较大的文章中的女性人物,通过角色的言行,在心理层面、人格层面上等方面比较她们相同命运下的不同抗争所展现出的不同的人格魅力。
一.社十娘的“美”
高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白话小说集《三言》中的名篇,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执著追求自己心目中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杜十娘。笔者就其身上所渗透的美学意蕴挖掘—、二,希望通过她对命运的抗争挖掘出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人物人格魅力。
一、“雅艳”形容美
杜十娘身为教坊名姬,自有一番姿容。作者运用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刻画人物肖像的笔法——集中刻画,独成一段,写了杜十娘这一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女——粉媚蛋脸,黛眉秀目,樱桃红唇,体态高雅、艳丽,浑身娇气袭人。这种外在美显然是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在杜十娘身上的外在体现。
二、崇高心灵美
“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处于被侮辱被损害地位的这一中国古代女子,产生这一念头的动机是崇高的。她希望挣脱苦海,要求过一种“人”的生活,为此,她选中了看上去“忠诚志厚”的宦家子弟李甲。他们长期往来,“一双两好,情投意合”。当李甲“囊箧空虚”时,杜十娘不但不听从鸨母“打发李甲出院”的话,而且“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此举表明十娘对纯洁真挚的爱情怀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三、智勇双备的智慧美
杜十娘是中国古代精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女性形象,承袭了古代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诸如罗敷、刘兰芝等女子身上的智慧美。十娘希望李甲为她赎身,她清楚地知道鸨母的用心,就利用机会,赚得了鸨母只要三百两银子身价的诺言。又怕鸨母失信,用言语激怒她,使她发下“若翻悔时,做猪做狗”的咒愿。这就为她挣脱妓院准备了条件。十娘出院,与鸨母交割,鸨母不料公子有银,黯然变色,似有悔意。十娘以“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相逼。怀着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十娘巧妙地抓住机会,与鸨儿斗智斗勇,终于赎身脱籍。
四、纯贞爱情美
杜十娘在两性相爱上,她要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甚至也不是婚姻。如果仅仅要求婚姻,那么这个愿望对杜十娘来说非常容易实现。她当日如若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那么赎身、还家、缔结良缘,不费吹灰之力。既然如此,杜十娘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人间那一份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男女情感——爱情。具体而言:
1.杜十娘追求的那份情感是非物欲的。杜十娘身份低微,被当时的世俗社会当作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欺辱的对象。出卖色相的生涯使她感受到深重的欺辱和伤害。因此她急于从良,却不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不愿在爱情的天平上增加一颗金钱的砝码,她从内心里呼唤一种不为物欲和利害关系所左右的人际关系。毫无疑问,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人才能真正地尊重自己、关心他人,才能产生包含人性中一切美好成分的真情,包括爱情。
2.两心如一、心心相印的爱情。杜十娘追求的是一份生死无憾的真情。怎样才是“生死无憾”的真情,杜十娘没有说,但从她不去用百宝箱苟全得到幸福、不去接受被买卖的命运等种种举动,看得出她渴望自己的情人不把自己当做可以随意买卖的烟花,而是相濡以沫的伴侣,她渴望自己与情人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吸引,她在寻求一份人间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情感——两心如一、心心相印的爱情。
3.不为“礼”所拘的执著追求的“情”。李甲是个愚蠢、懦弱的纨绔子弟,他所贪恋的不过是十娘的姿色;对于十娘的从良,他一直采取消极态度。在李甲心理的天平上,一头是封建礼教、门第观念,一头是十娘的爱情。李甲在这“礼”与“情”的抉择中,他的天平最终倒向“礼”的一边。这绝不仅仅因为狡猾诡诈的孙富的出现和酒楼上一番“高明”的“心腹之谈”,重要的是,李甲对杜十娘最终是“发于情,止于礼”。遵从礼教,遗弃十娘,这是他的必然归宿。这样十娘的苦心经营、勇敢追求,只能被残酷的礼教打得粉碎。此后的十娘,面对着黑暗的社会、卑鄙的小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怀抱百宝箱而沉江。十娘勇敢追求的是一种不为“礼”所拘的与“礼”坚决抗争的情。
五、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所以具有难以穷尽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女性悲剧故事。鲁迅曾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杜十娘的悲剧价值就在于中国女性对美好爱情的孜孜追求,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冲破了旧有的等级、尊卑秩序。正如中国古代许多爱情悲剧故事一样,主人公势必在爱情追求的道路上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其悲壮的美学意蕴也就在于此。杜十娘抱匣沉江的那一幕,其悲壮的艺术效果就如焦刘悲剧中的刘兰芝“自挂东南枝”,就如充满浪漫色彩的“梁祝化蝶”,又如咯血死去的林黛玉。比较之下,杜十娘的悲壮力量是更为沉重的。因为不仅仅是诸如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那无形的血盆大口吞噬了她,更有在这种势力摆布下的富豪子弟李甲的负心和孙富的奸诈用心,他们合伙把这一为纯贞爱情而付出的女子推向了绝路,那悲壮的一幕是凄惨的,更是美的——留给了人间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美。
总之,杜十娘是劳动人民长期追求的爱情美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愿望。

二.“凤辣子”的“辣”
高四册《林黛玉进贾府》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红楼梦》中的名篇,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之一。这本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的女性形象。笔者就其中可以说是反面角色的王熙凤分析一、二,希望通过她对命运的抗争挖掘出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人物人格魅力。王熙凤是贾府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曹雪芹在王熙凤的塑造上,是不遗余力的,仅在这第一次出场中,就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辣”。《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凤姐令人耳日一新的“辣味”,这种“辣”有别于江湖女侠的豪气,也有别于市井泼妇那种无趣,她“辣”的恰到好处。她的“辣”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人物反抗命运的另一种方式。
声音“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此人乃是贾母所言的“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王熙凤。她的出场真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有先声夺人之势。在贾府中敢如此放肆的也只有王熙凤一人,其“辣”可见一斑。
体态容貌“辣”:“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仅仅36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绝代佳人。细心品味,此女子又与其他一些佳人迥然不同:“三角眼”“吊梢眉”以及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都隐藏着其美丽外表下的刁钻狡黠。
衣着“辣”:“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化洋绉裙。”“凤辣子”浓妆艳饰,遍体锦绣,把自己“包装”得如此妖艳凌人。如此精心设计的“与众姑娘不同”的装束,就连出身侯门的黛玉,都对其衣饰惊诧不已,可见其热烈的“色调”折射出凤姐志得意满的心态。让人乍一见凤姐觉
得她的这一身行头甚是“辣”也。
语言“辣”:“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妹妹几岁了?”“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那赞美黛玉的话语,句句对贾母而说;对黛玉的一连串问活,一连串嘱咐,又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话——她的话语讣听者感觉“辣味”扑鼻,但又不忍拒绝,而且还要深吸几口。热辣的浯—言更加突出了王熙风光华四射、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
心思“辣”:“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表面上是在夸林黛玉,其实,主要是为了讨好“老祖宗”。“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另一方面也顺带盛赞了在场的贾家姐妹,王熙凤真可谓用心良苦。其心思之“辣”是贾府其他人无法匹敌的。

三.兰芝的以死抗争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和她们不同,兰芝又选择了另外的反抗方式。
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兰芝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
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唯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人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还有很多,比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视功名如粪土的崔莹莹、感天动地的窦娥……限于篇幅,对其他人物我在此就不能一一分析了。但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她们相同命运下的不同抗争所展现出的不同的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人物的人格魅力可见我国古代女性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反抗,传统的道德观念把女性对幸福的追求压制到最低限度,她们并没有放弃追求爱情、追求尊严的权利。

与小说中什么是细腻的笔触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